科普信息網

【全球新要聞】讓我們盡情地迷路吧

發布時間:2023-03-09 09:32:24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2010年10月4日傍晚,迷路前的探險家彭緒洛在樓蘭古城廢墟遺址著名的“三面墻”前留影。(圖片由作者提供)

2月25日下午,在北京圖書訂貨會上,來自湖北的彭緒洛攜代表作《少年冒險王》與讀者見面,并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初衷與心得。這位中國科學探險小說的領軍作家,將自己多年來真實的行走和探險經歷融入故事中,推出了一系列有趣又勵志的精彩作品,并結合情節設置了“探險小知識”環節,讓小讀者在感受祖國大好山河魅力的同時,還能學到諸多科學知識和野外生存技能。


(資料圖片)

私下聊及探險,我問彭作家,在野外有沒有過迷路的體驗?他回答說,有且驚心動魄?!拔疫€清楚地記得,2010年10月4日晚上,在出樓蘭古城廢墟遺址時落單并迷路,差一點消失在無人區。最后憑著冷靜,尋找到前面隊友離開的痕跡,才回到羅布泊湖心位置。”

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兩段迷路經歷,以及由此引出的話題。

一年前,我還在重慶墊江工作的時候,有個周日的早上,我獨自去爬山看林地。轉了兩個多小時,一路十分寂靜?;顒又?,只見到幾只顏色近似枯葉的小螞蚱在蹦跶。而在距離此地不算很遠的愷之峰景區,據說常有蛇、松鼠、野豬、黃鼠狼出沒,我就親眼見過一只褐色的蜥蜴,跑得賊快。

我轉的林地面積其實不算很大,以桉樹居多,間或能看到松樹和杉樹,有的林子還顯得很稀疏??赊D著轉著,我竟然迷路了!來回溜達了好幾圈,也沒尋著路口。當時的情景,跟六七年前在黑龍江的一次“遭遇”極為相似。那天,我在佳木斯附近的一個國家森林公園里轉悠時,因追拍幾只松鼠,跑出老遠,脫離集體,迷路了。當時已近黃昏,同伴電話里跟我講,聽說附近有狼出沒,真把我嚇壞了。

我逃命似的跑了好長一段路,終于氣喘吁吁地跟返程尋我的同伴接應上。坐到車里時,我明顯感到,體能和精神恢復很快,一會就像沒事兒一樣。當地一位朋友對我說:這肯定是因為森林里氧氣濃度很高的緣故。從此,對森林更有好感,可對迷路依然迷惑。

后來讀到加拿大作家羅伯特·摩爾著《在路上:一次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發現居然有專章談及迷路,頗感驚訝:還真有人把迷路當回事來研究。書中先引述了馬克·吐溫小說《苦行記》里行進于暴風雪中的一段描寫:“我們急匆匆地趕路,走了一個小時以后,腳印看上去越來越新鮮。更加奇怪的是,前面經過的人的數量似乎在不斷地增加。我們十分疑惑,為什么如此龐大的一群人會在這樣的時間到這樣一個荒涼的地方來旅行……這些其實是我們自己的腳印,我們實際上已經在這荒漠里圍著這個圈子轉了兩個多小時!”

這個話題真的很有意思。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人類天生有一種轉圈子的傾向。19世紀末,有生物學家提出,繞圈環行是生物學里的一條普遍法則。如鳥常在燈塔前面盤旋,魚群在深海潛水員照明燈的周圍漩渦般地游動,兔子和狐貍在躲避獵人的追捕時繞著圈子逃跑,人在大霧中迷路時往往會徘徊繞圈子。30年過后,又一位生物學家宣稱,實驗證明蒙上眼睛的人在走路、奔跑、游泳、劃船和駕駛汽車時,都會走螺旋形路線。因此人的大腦里可能有一種“螺旋機制”。但是,一直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人的“繞圈子本能”假設。

2009年,一位名叫簡·索爾曼的研究者決定測試人的這種繞圈子的本能。他招募了兩名志愿者,給他們身上佩戴了GPS跟蹤裝置,指示他們直線走過兩個不熟悉的地帶,其中一個在德國的森林里。經此測試索爾曼得出結論說,迷路的人如沒有外部導航提示,一般不會走出超過起點100米的范圍,無論他們走多長時間。

這相當于是說,在那樣的處境里,一個人在任何方向上行走的距離,竟然都不會超過一個足球場的長度。因此,有過類似經歷的羅伯特·摩爾說:“……有一刻,在我們沮喪地兜圈子的時候,也曾想到要在肯定會有水的方向撥開樹叢,開出一條路,但是我們很快就因為害怕迷路而又乖乖地返回到那條似乎被施了魔法的路上。”

那天我徘徊在林地里,感覺迷路之時,倒沒有這么恐怖。不過,因為之前路過十幾個墳墓,心里也瘆得慌。后來找到出路下到后山,視野就顯得開闊多了,有段坡路還標示了“滑坡危險”和“逃生”。我繞過幾塊菜地后,見到了更多的村舍,還有一條長長的土路,心想那必能通向“光明大道”了。果然如此。

此段體驗,我在朋友圈發文做了記述。我的朋友、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王明宇讀到后,也想到了他自己的迷路經歷,還聯想到他正在翻譯的美國腦科學家大衛·伊格曼關于大腦重塑的著作,驚奇地發現其中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王醫生據此寫了一篇文章,用的標題是《讓我們盡情地迷路》,茲錄幾段為本文作結:

人生的意義在于沿途的風景。……有計劃、有目標固然是好,但一生當中有多少是我們能夠牢牢把握的?在這趟旅途中,只要我們身處花園或者田野,那么讓我們盡情地迷路吧,走到哪兒算哪兒。

我們的大腦就是如此浪漫,它在現實世界里不斷地迷路,不斷地適應新環境,通過自我重塑,達到天地人的和諧統一。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