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每日報道:踏青時節,從古詩詞中讀懂自然

發布時間:2023-04-08 09:56:20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和重要節氣之一,清明節自古就受到重視。古人以清明為題材,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黃鶯亂啼門外柳,雨細清明后”……這些詩詞背后蘊藏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和文化內涵。


(資料圖)

清明時節為什么雨紛紛

唐朝詩人杜牧所寫《清明》可謂婦孺皆知,那么,為什么“清明時節雨紛紛”呢?

清明時節,正值暮春三月。太陽直射點向北半球移動,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角逐漸增大,地面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也逐漸增多,大地回暖,氣溫上升。原來控制我國大陸、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寒冷空氣開始減弱北退,而盤踞在海上、來自西太平洋高壓的暖濕空氣則趁機北上。

雖然冷空氣總體上開始減弱北撤,但仍有些冷空氣會繼續南侵,從西伯利亞經蒙古、華北進而折向長江流域。與此同時,南方的暖濕空氣不斷增強北上。因此,南下的冷空氣與北上的暖空氣在長江流域相遇,較重的冷空氣楔入到較輕的暖空氣下方,將暖空氣從下方抬向高空。暖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到了高空因溫度降低凝結,成云致雨,形成陰雨天氣。

此時,東亞大氣環流正處于轉型之中,小低壓槽與小高壓脊不斷增多。常常是一場陰雨剛過去,另一場新的陰雨又襲來。“清明時節雨紛紛”,就成了長江流域典型的天氣特征。

種瓜點豆,為什么在清明前后

雨水是農作物豐收的重要保證?!昂糜曛獣r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碧瞥娙硕鸥Α洞阂瓜灿辍分械脑娋渚始毮伒孛枥L了一場夜間春雨隨風無聲無息地落下,滋潤萬物的景象?!对娊洝ば⊙拧ご筇铩分械摹坝绣ㄝ螺拢d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更是生動刻畫出了陰云興起布滿天空,綿綿細雨慢慢就下了起來的景象。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時節,正是長江流域水稻育秧等春耕播種季節,連綿陰雨會導致日照稀少,氣溫偏低,往往容易造成早稻爛秧現象,影響著全年農業的產量。而“春雨貴如油”則是華北地區的生動寫照。冬小麥的生長拔節期到孕穗期,需要一定的水分,春雨會緩解農作物生長水分不足的矛盾,正如農諺所說:“四月逢春雨,麥收有保證”。但是,如果雨水過多,也容易誘發條銹病、赤霉病等農作物病害。

東北、西北和內蒙古各地則有“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的說法,意思是到了清明節,天氣還有不確定性,可能還會出現少量降雪。

為什么在這個時節踏青賞春

清明,掃墓祭祖、悼念先烈。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認為,祭禮是圖騰崇拜最原始的表現形式,是人類對主宰自己的命運、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超自然力所表示的尊重、崇敬和懼怕。祭祀的過程也是情感由對死亡的諱忌與恐懼,逐步向對生命的敬重和感激轉變的過程。積極參加清明祭祀活動,有利于培養青少年認識生死、敬畏生命的意識。

宋朝宰相文彥博說:“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清明時節,輕寒乍暖,天氣才晴又雨,幾許繁紅嫩綠。人們除了祭祀,還會外出踏青、放風箏、蕩秋千等。踏青賞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利于引導青少年樹立樂觀生活、善待生命的人生態度。正如匈牙利哲學家阿格尼絲·赫勒所說,人的情感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生活世界。

清明時節雨紛紛。雨是大自然的精靈。慎終追遠,清明有著豐富的文化意蘊。春意盎然,萬物萌動,我們擁有了更多的詩與遠方。

(作者系深圳市龍崗區龍城高級中學教師)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