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陰差陽錯”中發現科學真相-環球看熱訊

發布時間:2023-04-29 07:48:02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科學發現


(資料圖)

趣聞趣事

科學發現大多都是在經過長期、系統的觀察或精準的科學實驗之后,再通過深入分析、反復驗證和科學思考得到的。但在科學發展史上,也有少數的科學發現具有某種偶然性,有時甚至是“陰差陽錯”發現的。

一個錯誤導致同位素氘的發現

1931年,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伯格和里卡天文臺的天文學教授門佐發現氫原子量的物理學制測量值(1.00778±0.00015)與化學制的測定值(1.00777±0.00002)相差不明顯。而由卡文迪許實驗室的阿斯頓用質譜法測得的氫的物理學制原子量值卻是1.00778。因此,他們認為,常態的氫是同位素的混合物。

物理學家尤里在讀到伯格他們的文章后,就用實驗來證實氫的同位素是否存在。他在實驗中發現,假想的氘的巴爾末系α、β、γ線的計算位置上有極弱的譜線。

為了搞清楚這些極弱譜線的來龍去脈,尤里采用分餾法蒸發液態氫作為試驗樣品,終于找到了氘存在的確鑿證據。1935年,尤里因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富有戲劇性的是,在尤里發現氘4年以后,阿斯頓報告了他早年所犯的一個錯誤,他用質譜法測得的氫的物理學制原子量值1.00778是錯的,經校正后的正確值為1.00813。如果阿斯頓早年不犯這個錯誤,伯格和門佐就不會預言氫有重的同位素,尤里就不會去探索,而氘的發現可能就會被耽擱了。

倒錯試劑“撿”了個諾獎

如今,世界上感應度和精確度最高的“生物高分子分析方法”,不僅能分析出生物體內的蛋白質內容,而且能夠很快確定蛋白質的立體結構及其在細胞內的機能。

但是,這種方法卻是由于日本的田中耕一在一次實驗時“倒錯了”試劑而被發現的。

1983年,田中耕一致力于開發“有機高分子質量分析法”。在開發測量蛋白質質量的分析法時,田中計劃通過多種試劑來對蛋白質的質量進行測算。但在1984年的一次試驗前的準備工作中,他無意間將試劑甘油錯倒進了盛鈷的容器中,得到一些混合廢物。當時,他覺得將這些廢物扔掉有些可惜,于是就試著繼續試驗。結果,他發現這種混合物能夠吸收激光。

后來德國、美國的學者對田中耕一的方法做了進一步改良,發明了“軟激光高分子質量分析法”。特別是在研究基因測量蛋白質的質量時,科學家采用了他的研究成果。因此。諾貝爾獎評委會確定,這種方法的原始構想始于田中耕一,于是決定給他頒發諾獎。獲獎后,田中耕一風趣地說,自己是在失誤中“撿”到的諾獎。

因接錯導線而發明了交流電動機

1870年,古拉姆采用意大利科學家帕契諾蒂于1865年發明的齒狀電樞等結構,制作出環狀電樞自激直流發電機。在維也納的博覽會上展示時,由于一時疏忽,古拉姆把別人的發電機電線接到了他那臺發電機的電流輸出端上。

這時,附近展臺的人高聲喊他:“古拉姆先生!快看,你的發電機轉動起來啦!”發電機是用來發電的,怎么會轉動呢?善于思考的古拉姆抓住了發電機變成電動機這一偶然事件,進行深入研究和實驗,于1878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比較實用的交流電動機。

(作者系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

標簽:

上一篇:走進國家植物園觸摸大自然 當前短訊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