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由寧波大學主辦的大橋防船撞重大技術成果發布會暨重大工程結構健康與安全高端論壇在寧波舉行。會上發布了由寧波大學牽頭研發的大橋防船撞重大技術成果——大型橋梁柔性防船撞技術與裝備。據悉,該技術成果將應用于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為我國大橋穿上高科技“鎧甲”、戴上高性能“護帶”。
“寧波大學力學學科深耕跨海大橋安全保障技術領域,以爆炸與沖擊動力學為主攻方向,聯合兄弟院校、國企央企等,‘三十年磨一劍’研發大型橋梁防船撞裝備及技術,已在國內多座大型橋梁中推廣應用。”寧波大學校長蔡榮根在致辭中表示,寧波大學將全力服務“大國重器”,貢獻“寧大力量”。
發布會現場 寧波大學供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以來,國內已發生重大船撞橋事故92起,對交通大動脈造成嚴重危害。2020年頒布的《公路橋梁抗撞設計規范》(JTG/T 3360-02-2020)明確指出,“船舶撞擊非通航孔引起的橋梁垮塌事故的數量約為撞擊主通航孔的兩倍,非通航孔橋的船撞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此次發布的大型橋梁通航孔剛柔匹配導向橋墩防船撞技術和工程裝置、非通航孔橋非接觸式自適應恒阻力船舶攔阻技術與工程裝置可以柔性抵抗危險船舶撞擊,達到既能保護橋梁又能保護船舶和環境安全的“三保護”目標,實現了在大型橋梁防船撞關鍵技術與設施研發方面的重大突破。
作為相關技術的主要研發者之一,寧波大學教授、沖擊與安全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永剛介紹說,此次發布的大橋防撞技術成果可以用“太極”與“安全氣囊”這兩個概念來解釋。
針對通航孔橋,寧波大學摒棄了一貫的“剛性防護”,而是提出了如同太極一般的“以柔克剛”“剛柔并濟”“借力打力”設計理念。
“我們發明了剛柔匹配導向橋墩防船撞技術,建立沖擊載荷下剛柔匹配的防撞裝置理論分析,確定了外鋼圍剛度與防撞圈柔度之間的匹配關系。在世界首次實船撞擊試驗中,船舶以不同載重量、不同速度、不同角度撞擊防撞設施12次,撞擊力減少55%-75%,實現了橋梁、船舶、防撞設施‘ 三不壞’,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防撞效果。”
而針對非通航孔橋,發明自適應恒阻力耗能船舶攔截技術,利用船撞力作用下自適應浮筒翻轉,實現攔截網從水平狀態豎起展開包裹船艏,解決“攔得住”難題;利用“拉鏈式”耗能結構消耗船舶動能,解決“停得穩”難題。服務世界最長大橋——港珠澳大橋,最新研發了智能潛浮式船舶攔截技術,摒棄了守株待兔式“被動防護“,而是給攔阻裝置裝上了“智慧大腦”。
“整一個系統就像安裝在汽車里的安全氣囊,只有遇到危險時才會迅速彈出。”
這些攔阻裝置日常沉于水下,不受水流和水位變化影響,抗風浪能力強,景觀性能好,可以更好滿足港珠澳大橋防撞需求。
“只有當系統感應到船舶靠近非通航孔橋時,攔阻系統便會迅速浮出水面,實施可靠攔阻。目前,我們的這項技術還攻克了柔性無損船舶攔阻技術難題,利用系列排布的高分子索鏈,實現穩定的阻力逐漸消耗船舶帶來的動能,最終達到了橋梁、船舶和環境三重保護的目標。”王永剛說。
據悉,目前,這項技術已成功應用于湛江海灣大橋、象山港大橋、福建平潭海峽大橋等大型橋梁,服役期間已多次避免了船撞橋事故發生,節約工程造價約7.23億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