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微資訊!知恩于心更要感恩于行

發布時間:2023-05-13 19:43:21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每到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全世界的人都會以各種方式表達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激。即將到來的5月20日也因與“我愛你”諧音,成為中國網民的“表白日”。借此時機,我們聊聊感恩教育和愛的表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感恩是自然而然生發出的情感

從文字起源來看,“恩”的本義《說文解字》解釋為“惠也”,引申為情義、厚待、感謝。中國傳統教育非常重視感恩,一個有教養的人要對成全自己、給予恩惠和情義的人心生感激之情,并用得體、符合社會道德倫理的方式表達出來。

現代社會,感恩的表達方式與傳統不一樣,我們不再贊成下一代對上一代有等級次序的、無條件的、無原則的“愚孝”,也不要求諸如叩頭下跪請安的舊習俗,而是更看重基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而生發的愛與情感的表達。

首先,感恩教育是父母對自己的要求,是作為現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質。父母是個成年人,需要身體力行給孩子作出感恩的榜樣:是不是對生活飽含感激之情?是不是對生命中遇到的人常懷感恩之心?能不能感恩自己的父母親?能不能夠理解上一代人并寬容他們?

其次,父母也需要了解,并不是為人父母就純粹地對孩子天然有恩,生育只是一個生理行為,健康的養育才有恩情。做父母的要成為孩子的依靠,給予孩子生活的照顧、精神的滋養,并在法律框架內教養孩子,培養孩子成為人格健全、獨立自主的現代人。從現代社會來說,感恩是對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對他人的強求。彼此尊重,真誠相待,感恩才會是一種自然而然生發出來的情感。

感恩教育不要流于形式

大部分中國人都比較含蓄,常常是“一切盡在不言中”。很多父母秉承默默奉獻的傳統,“愛你在心口難開”。但是,現代社會,我們更提倡“愛要表達”。關于愛的表達,心理學家概括為5種方式:“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和“身體的接觸”。

“肯定的言辭”就是親子之間直接用語言表達贊美、肯定、認可;“精心的時刻”,是指在生日、紀念日,精心準備,給所愛的人一個難忘的時刻;“接受禮物”,當然就是送對方禮物,也許是期盼已久,也許是意外之喜;“服務的行動”,這是很常見的感恩活動,比如給父母做飯、洗腳,協助父母完成一些工作;“身體的接觸”,包括擁抱、親吻、牽手、撫觸。心理學研究發現,身體的接觸對孩童的成長至關重要,而成年人同樣也需要身體的接觸,孩子可以用擁抱、攙扶、挽手等行為,表達對父母的愛與感恩。

當然,這些愛的表達,每個人習慣的方式或者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要因人而異。我們也要注意感恩教育不要流于形式,有些學校組織感恩宣誓大會、操場洗腳展示,甚至出現學生面對家長痛哭流涕等新聞,這就有表演的嫌疑,有違真善美的教育。

現代人養育孩子的觀念跟傳統社會不一樣,孩子不是成年人的工具,不是“光宗耀祖”博得虛榮的工具,也不是預備養老的工具。養育孩子的過程是自我成熟的過程,是一種自我的選擇,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愛在愛中滿足,除了愛的傳遞,我們別無所求。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閱讀推廣人)

標簽:

上一篇:117顆!土星成太陽系“衛星之王”|環球關注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