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聯合國大會于2001年5月通過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增加世界各國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及其所包含的基因,以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多樣化和變異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組成部分。生物多樣性不是一個關于動物、植物等的簡單概念,而是一個事關人類生活質量和發展質量的重要概念。那么“多”和“樣”兩個字的來歷是什么?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
先看看“多”。它從甲骨文直到楷書,最為常見的字形是由兩個“夕”構成的,且主要為上下結構,雖然也有寫作左右的,但很罕見。“夕”的本義是月亮,但在自然界難以發現兩個月亮同時出現在天空的現象,因此兩個“夕”構成的形體難以理解。實際上,這里的“夕”是“肉”字的訛變。“多”字的字形是用兩塊肉合在一起表示數量多的意思。而在現代漢字中,更多的是把部首“肉”寫作“月”。像“臉、胸、背、腹、腰、腿、腳、肝、膽、脾、腎、胃、肥、胖”等“月”字旁的字都是與“肉”有關。
“多”本來指數量大,是形容詞,與“少”的意思相對。例如,唐代張籍《野居》寫有“秋田多良苗,野水多游魚。”有時“多”和“少”同時使用。例如,唐代詩人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過“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多”還可以是副詞,意思是“大量地;大多”。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寫道:“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多會于此”的意思是,遷客騷人大多在這里聚會。
“多”還可以作動詞,意思是“稱贊;贊美”。《漢書·霍光傳》中的“眾庶莫不多光”,意思是老百姓沒有不稱頌霍光的。
再看看“樣”。它的篆文、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的字形基本上都是由“木”和“羕”兩部分組成的,寫作“樣”,是“橡”字的早期寫法,本來的意思是橡樹的果實。“木”是指樹,表示“樣”的意義與樹有關;“羕”表示讀音。簡化字的“樣”由“羊”替代了“羕”,“羊”同樣是表示讀音。
“樣”后來由“橡樹的果實”假借為“形狀”的意思。例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齊人呼寒食為冷節,以曲為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以曲為蒸餅樣”是指讓面發酵之后做成蒸餅的形狀。
形狀可以用來模仿,所以“樣”還可以表示“做標準的物品”。例如,唐代白居易《繚綾》“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天上取樣人間織”是指從天上拿走物品,再到人間以該物品為標準進行編織。
同一形狀或標準的物品就是同一種類的物品,所以“樣”還有“種類”的意思。例如《水滸傳》第九十回有“多樣時,童子點上燈來,閉了窗格,掇張桌子,鋪下五六碟菜蔬,又搬出一盤雞、一盤魚及家中藏下的兩樣山果,旋了一壺熱酒。”明代沈宛君寫道:在《茉莉花》寫道“梅花宜冷君宜熱,一樣香魂兩樣看。”
(作者系廣西語言學會理事、文學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教師)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