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之窗
【資料圖】
“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錦繡組綺,精絕天下。”南宋《契丹國志》如此贊美京繡針工。作為“燕京八絕”之一的京繡,是北京地區(qū)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刺繡工藝。
京繡的工藝特點和藝術(shù)風格鮮明,歷史上以供奉宮廷、帝王、侯爵服飾之用,又稱宮繡或?qū)m廷繡。選材講究,針工細膩,工料豪華富麗,可謂“聚縟細膩而不亂,鮮艷富麗而不俗”。京繡與南方繡風格不同,南方繡種細膩寫實,色彩淡雅。京繡強調(diào)裝飾效果,色彩濃烈,多以夸張形象滲透著皇權(quán)意識。
京繡有著悠久歷史。遼代在燕京曾設(shè)有繡院,京繡由此發(fā)端。元朝定都北京后,將技藝精湛的刺繡藝人匯集到京城,專門為帝王侯爵繡制服飾,京繡的風格逐漸形成。明代之后,京繡特色越來越鮮明,技藝精湛、針法嚴密、用工用料講究,紋樣圖式也更具規(guī)范性。到清代,尤其光緒年間,京繡的工藝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譽滿四方。清末民初,京繡匠人和技藝開始走向民間,北京當時有幾十家繡坊,繼承宮廷繡的一些特點和針法,加入了更多民間的東西,使之更民俗化,將京繡藝術(shù)發(fā)揚光大,成為獨樹一幟的代表繡種。京繡制品的薈萃地集中在前門外荷包巷的西湖營繡花街。
京繡品種繁多,有王公大臣袍服、服飾繡品、宮中幔帳、被褥、靠墊、香包、荷包、掛件、肩套、眼鏡袋、褡褳等,藝術(shù)造詣都堪稱精妙絕倫,大部分出自“男工巧匠”之手,這正是京繡與閨閣繡的區(qū)別。
由于京繡主要服務(wù)于皇家,所以在繡品顏色和圖案紋樣的運用上極其講究,主要用色為黑、黃、紅、藍。黑象征高深,黃象征皇權(quán),紅象征喜慶,藍象征高貴,充分體現(xiàn)了富貴精美的宮廷審美藝術(shù)。京繡圖案遵循“圖必有意、紋必吉祥”的宗旨,富有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有些紋樣在其他繡種中禁止使用,如五爪龍圖案。京繡以山水花鳥、龍鳳圖案、飛禽走獸、吉祥八寶、海水江崖為主,其中龍和海水江崖的造型都有嚴格規(guī)定。精美繁復的紋飾,體現(xiàn)了穿戴者的身份地位和精神追求。如帝、后、王爵、貴婦的服裝面料,身上佩戴的物品,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shù)價值。而宮廷戲裝則更加注重服飾圖案色彩的裝飾性和舞臺效果。
京繡材質(zhì)華貴,一般選用較好的綢緞為面料,繡線除了以蠶絲所制成的絨線外,還以黃金、白銀錘箔,捻成金、銀線大量使用于服飾繡品中。其手法先用金銀線盤成花紋,然后用色線繡在紡織平面上,這種用金銀線繡出的龍、鳳等圖案又叫“盤金”,在中國繡品中獨一無二,彰顯皇家金碧輝煌的氣派。
打籽繡也是京繡頗具特色的繡法之一。這種繡法是用絲線結(jié)成很多非常細小的線疙瘩,鋪展在繡面上,使繡品更富于精妙的變化,凸顯立體感,最適合表現(xiàn)的是花朵的花蕊和鳥獸蟲魚的眼睛。在繡制前,繡工一定要把打籽繡使用的絨線捻實,否則不會體現(xiàn)打籽的質(zhì)感。
京繡從選料設(shè)計、繡花等到最后完成,需要打版、打草圖、畫圖、扎眼等十來道工序。制作時,先將紋樣描在蠟紙上,用針按圖扎出細密的小孔,再鋪上一層特制粉末,用刷子刷一遍,紋樣就留在布料上,之后便可按紋樣刺繡。京繡針法,以盤金繡、打籽繡、平金繡、圈金繡為主。一幅好作品,要同時具備“順、齊、平、均、潔”的特點。順,指刺繡時的繡線“直線挺直,曲線圓順”;齊,指“針跡整齊,邊緣不能層次不齊”;平,指“手勢要準確,繡面平服”;均,指“針距一致,不能漏布底”;潔,指繡完整體后,“繡面保持光潔,面料上不能有污漬”。
近年來,京繡傳人將京繡技藝運用到了現(xiàn)代服飾的生產(chǎn)制作中,讓京繡藝術(shù)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fā)芽,也讓這門古老的藝術(shù)煥發(fā)了新生。2014年11月11日,京繡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赤橙黃綠青藍紫,千萬條彩線在歷代藝人手指間蜿蜒數(shù)道波紋,躍然帛上猶如流動的光影,讓京繡驚艷千年時光!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wǎng) - 科普類網(wǎng)站
聯(lián)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quán)所有:科普信息網(wǎng)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jīng)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