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數字科幻產業“出圈”_全球熱推薦

發布時間:2023-06-12 13:50:41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前不久舉行的中國科幻大會首次采用虛擬主持人,為觀眾打開了數字世界的大門;“元宇宙空間”為游客提供了賽博消費場所,游客可用不同的身份肆意暢游;科幻主題公園將游客拉入神奇的科幻世界,讓人們感受到置身于宇宙星空的震撼之感……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參與到數字科幻產業中。


(資料圖)

近年來,中國科幻產業與數字技術發生了深度融合,《三體》《流浪地球》等IP產業鏈形態日益拓展,形成有聲書、數字虛擬人、主題公園、元宇宙等多種形態。

催生新業態,科幻產業多面開花

2022年,我國出臺《“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十四五”期間,北京也將實施科幻產業發展扶持計劃,打造科幻產業集聚區,為科幻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政策支持。

最近火爆的科幻主題元宇宙游戲《重啟宇宙》以《流浪地球》為主題內容,建立了元宇宙虛擬世界、虛擬地產體系與商業體系。“中國現在的數字經濟、數字文化產業在一些方面已經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科幻產業與數字技術具有天然的融合性,要深化VR、AR、人工智能、沉浸式技術等在科幻領域的運用,加快新業態的迭代升級。”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所長、知名文化產業學者郭萬超說。

數字化也成功讓中國科幻電影展翅騰飛,如今一大批中國科幻電影成功走向全球,這背后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支持。“郭帆拍攝《流浪地球1》的時候,99%的鏡頭都是在攝影棚里實現的。中國科幻電影已經進入一個以數字技術為主要輔助技術的時代,也正在探索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可能性。”青島東方影都產業控股集團總裁孫恒勤說。

數字技術同時照亮了中國科幻文旅的前進道路。海昌海洋公園奧特曼主題館、上海迪士尼漫威英雄總部、北京環球影城變形金剛基地、長隆海洋王國、上海科技館……這些體驗性質的科幻主題公園與場館通過數字技術,將光影、聲音、影像融合來營造如夢似幻的科幻氛圍,形成科幻科普文化、教育的新型傳播形式,為游客帶來了沉浸式體驗。

Xenario飛來飛去CEO王義慶認為,內容決定了展示的核心價值。“飛來飛去的初衷是打造展館新標準以及為社會創造價值,我們正在探索一種全新的沉浸式硬科幻主題體驗,這種體驗也可以是主題公園式的。以這樣寓教于樂的方式走進科學的殿堂,啟發青少年勇敢創造未來。”

《2023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為877.5億元,其中數字閱讀營收首次超過紙質閱讀,有聲書、數字閱讀、紙質閱讀的營收趨于平衡。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文化產業學者陳少峰認為,當前科幻產業出現了明顯的媒介融合趨勢,元宇宙的出現為體驗式科幻經濟提供了可能。“在未來,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文旅或將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新形式,科幻還可能與教育結合,變成教育的一部分。”

挖掘好內容,實現技藝結合

中國科幻產業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全民想象力、傳播優秀中華文化提供了支持。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只注重經濟效益卻輕視內容創意,依賴技術而缺乏內容,這些問題也考驗著數字科幻產業的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在一些中國科幻IP開發的過程中,應堅持科幻產業藝術性與技術性的結合。實際上,故事創意、內容撰寫等與數字技術并不沖突。相反,數字技術能夠更好地為創作人才進行服務,挖掘有用的信息資源。

迪士尼動畫藝術家道爾頓·格蘭特表示,在科幻創作過程中,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利弊取決于人們的使用目的。數據本身沒有對錯,有時大數據能夠幫助創意者從海量信息中挑選出有用的信息。因此,數字科幻產業發展應注意協調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實現“技藝結合”。

在數字經濟時代,業內呼吁中國科幻產業加強與中華文化緊密結合,助力中華文化海內外傳播。在陳少峰看來,想要發展數字科幻產業,應該做到人文沉浸式與技術沉浸式的結合,一是能夠通過技術為觀眾帶來新奇的體驗,二是能將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真正傳播到觀眾的內心。

培育大市場,完善IP開發機制

有專家建議,在數字時代,發展中國科幻產業應當注重科幻的內容與藝術性,同時也要注意市場的反饋,形成良好的數字生態環境。

“雖然《三體》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科幻IP,有海量粉絲的基礎,但是相應的開發機制不健全、專業性不強、IP轉化不夠、產業鏈不完善。”郭萬超表示,因此科幻產業要進一步協調IP與商業開發之間的關系。

郭萬超介紹,迪士尼在IP開發與轉化中積累了大量經驗,特別是組建了跨學科領域的專業團隊參與項目開發制作的經驗值得學習。“一套成熟的IP運營機制包含著各類專業性團隊,設計、技術、內容研發、法律顧問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商業模式方面,積極拓展科幻產業新模式,采取多產業開發的機制成為應有之義。對此,陳少峰提出“聯合甲方”的開發機制,希望聯合各產業鏈,實現數字人、虛擬場景、線下體驗等上下游環環相扣,加強IP開發的關聯性。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幻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王嘉誠錢冰潔寧晉環李珂方瑞晴孫菁遙)

標簽:

上一篇:傅志斌:文物保護“跨界”巖土專家_每日信息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