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小龍蝦、窗臺前的牽牛花、市場上熱賣的“萌寵”紅耳龜,你能將它們同“入侵物種”聯系起來嗎?事實上,這些生物大都來自域外,依靠其野蠻的生命力,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原住生物獲得大量繁殖。科普作家冉浩在他寫的《物種入侵》一書中,為我們講述了這些“不速之客”如何一步步占山為王的“熱血故事”。
習以為常的“偽裝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要想打敗敵人,就得先認識敵人,更何況是這群披著“人畜無害”外衣,實則暗地破壞生態的狡猾物種。冉浩在書中結合親身經歷,列舉大量生動翔實的案例,揭露了一個又一個入侵生物的真面目。我們由此知道,小到不起眼的紅火蟻,大到滿山遍野的虎杖和仙人掌,都絕非善類,需要我們提高警惕,正確對待。
書中提到的蝸牛案例令人印象深刻。華南地區隨處可見、人們“一抓一把”的大蝸牛,竟然來自非洲。看似“弱不禁風”的蝸牛,其食量卻大得驚人,以作物為食的它對農業、林業都造成了很大危害。更可怕的是,它身上會攜帶一種名叫“廣州管圓線蟲”的病原體,引發人畜共患疾病。
類似的“物種識別”冉浩還講了很多。他依靠豐富且扎實的專業積累,以及多年從事科普寫作練就出的輕快文風,將復雜甚至有些無趣的物種知識講得生動鮮活。我們能從一個個故事中了解這些物種的來源,以及人們如何斗智斗勇。
是敵是友?亦正亦邪?
這本書在科普知識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些物種真的罪大惡極嗎?正如沒有單純的惡人一樣,這些“入侵物種”也并非只有“一肚子壞水”。
作者舉了小龍蝦的例子。很久以前,小龍蝦在湖北潛江泛濫成災,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稻田,當時的人們都把它當害蟲處理。直到有人發現外國人喜歡吃這種小龍蝦,于是從中找到商機。
當地農民還發明了水稻和小龍蝦“連坐”的飼養模式。在水稻收獲后往稻田里放養小龍蝦,小龍蝦以稻為食,在下次水稻播種前將小龍蝦捕撈上來。這樣水稻休耕期的效益空檔被小龍蝦無縫銜接,當地農民的收入因此多了起來。
還有一些生物起初并未對生態構成多大威脅,但人類行為的干預讓它們“變壞”。《物種入侵》一書中提到了巴西紅耳龜,其因色彩艷麗、飼養容易成為寵物市場中的“明星”。然而,一些人會將其購買后去野外放生,這種行為雖然使自己內心得到解脫,卻給生態帶來破壞。很快,綠耳龜以其頑強的生命力霸占了水系生態。
冉浩通過這些例子啟示我們,正確對待入侵物種不只是“識別”,更應該全面地“審視”。這不是一本“黑名單”,而是大自然的“花名冊”。通過這些故事,我們能夠真正了解這些與我們朝夕相處的、亦正亦邪的“朋友”。
順應自然的共生之道
面對這些入侵物種,人們一開始都是出于本能地想去消滅它。然而,使用殺蟲劑的后果表明,簡單粗暴的手段不僅不會將其消滅,反而會對環境造成二次破壞。
在作者看來,掌握自然規律,“用魔法打敗魔法”才是應對入侵物種的正確方式。虎杖,作為一種野蠻生長的植物,很多國家的居民都對它的狂妄“無計可施”。唯獨在日本,虎杖被“馴服”了。冉浩認為,是日本本土的高草和樹木等植物的競爭壓力,阻止了虎杖長得過于高大,也阻礙了它占據更多土地。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人的除草行為也限制了其生長。
更為重要的是,虎杖已經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他們吃虎杖的嫩芽、拿虎杖做玩具。作者強調,虎杖在日本已經和當地居民實現了和平共處。
這才是作者想要通過該書所表達的思想。所謂“入侵物種”,不過是人們看到這些物種的危害而給它們貼上的“標簽”。其實,它們只是這個大自然多樣物種的組成部分,和我們人類一樣共同居住在這個星球上。“識別”“了解”并非最終目的,而是要尋找與它們共處的生存之道。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