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成立的杭州市上羊市街居民委員會,2008年被民政部確認為“新中國第一個居民委員會”。
杭州自古以風景秀麗著稱,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我的整個中學時代,都是在杭州度過的。雖然隨父母工作調動搬過幾次家,但始終沒有離開過吳山腳下、鼓樓外這個地段。那時年幼無知,盡管每天上學都要穿過大井巷、河坊街這些南宋時期腹地,卻不曾領會它厚重的文化,更沒有去追尋那些曾經發生在這里的動人的故事。現在想來,真是辜負了這塊撫育過我,曾與之朝夕相處的福地。
(相關資料圖)
今年3月下旬,我與妻子又踏上南去的列車,重訪故地杭州,心里別有一番感受。
推開窗戶,我家對面的“新中國第一個居民委員會”的牌子便映入眼簾。它每天都送往迎來,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一批又一批訪客。我也常常走進它的大門,坐在花香四溢的玉蘭樹下歇腳;環視那被翠竹鮮花環抱的小院,反復琢磨著鐫刻在墻上的、由不同書法家所書寫的“和諧”兩個大字。偶爾,近處的“鄰里舞臺”還會有節目上演。優雅的環境,溫馨的氛圍,常使我久坐不忍離去。
與“新中國第一個居民委員會”毗鄰的便是有名的“元寶街”。說它是“街”,其實是一條石板鋪就的胡同。胡同口中央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石制大元寶,彰顯這條歷史悠久的胡同所獨具的特色。我們經常就餐的“鄰里食堂”便落腳于此。“鄰里食堂”原在“新中國第一個居民委員會”院內,考慮到古建筑的文物保護,后被搬遷到這里。我曾專為它寫過一篇文章,贊揚它的親民形象和人性化服務。現再次光顧,雖已物是人非,卻親切依舊。每次我拄著拐棍與老伴來到這里,小店的服務員便會眼疾手快地把飯菜端到我們面前,還給我們舀來兩碗高湯。鄰里食堂不僅為附近小區的老年人解決了用餐難的問題,也吸引了許多游客光顧。我想,這應該是“新中國第一個居民委員會”為民、親民、便民精神的延續吧。
從“鄰里食堂”往前走幾步,便是杭州有名的旅游景點“胡雪巖故居”。胡雪巖的名字最早為我所熟悉,還是通過那部膾炙人口的電視連續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在清朝轟動朝野的楊乃武和小白菜一案中,胡雪巖曾利用自己的聲譽和錢財,為此案的最終昭雪立下汗馬功勞。他還因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有功,獲得了“紅頂商人”之頭銜。
今年回杭州,見我家附近又開放了一個新景點——德壽宮。這是在南宋德壽宮舊址上興建的遺址博物館。由于植入了南宋古都的文化基因,現在已成為杭州文化的新地標。據說,德壽宮原是奸相秦檜的舊第;秦檜亡故后收歸官有,改筑新宮。1162年,宋高宗移居新宮,改名德壽宮。雖然德壽宮故址所存已不及當年的十之二三,但經考古發掘,它氣勢恢宏的舊顏仍清晰可見。它是人們了解南宋文化的一個新的突破口。
與“德壽宮”“胡雪巖故居”相鄰接的,便是來杭州賞景訪古者的必到之地:河坊街和南宋御街。杭州不僅在為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城市這張名片上不斷增姿添彩,也在努力發掘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示它作為一個古都的風采。
此刻,當我站在居室的窗前收起凝思遠視的目光時,驀然見到小區花壇邊的幾位老人們正圍桌而坐,他們邊喝茶,邊玩撲克,談笑風生。這在杭州是隨處可見的景致。我們也常常是那景中之人,在夕陽的余暉和茶香中度過這難得的晚境。
我說不好這次回京后,什么時候能再來一睹杭州的芳容和西湖的美景,但它們一定會始終縈回在我腦際,成為不盡的思念。
(作者系人民郵電出版社前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前副理事長)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