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詹天佑紀念館:重現近代筑路強國歷史畫卷

發布時間:2023-07-29 12:02:55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 文/圖 耿 嫻

坐落在京張鐵路八達嶺隧道上方的詹天佑紀念館,于1987年建成開放,2022年被列入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聯合發布的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單中。作為人物專題陳列館,詹天佑紀念館采用文獻、圖片、文物、模型、多媒體展品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具有重大歷史影響的科技貢獻。紀念館擷取詹天佑慷慨激昂的話語來凸顯他的愛國思想和報國之志;展陳其手稿、設計方案和使用器物來體現他關于科學的真知灼見,由此將詹天佑有擔當、敢挑戰、勇創新的精神魅力全方位呈現在觀眾眼前。

見字如面思偉人


【資料圖】

一個人的話語最能直接反映人物思想。在紀念館門口,觀眾抬頭即可仰視詹天佑巨幅頭像以及他振興中華的倡導:“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展廳中,詹天佑與諾索布夫人的系列通信被重點展示出來。二人相識于1872年,彼時12歲的詹天佑被選為清朝第一批留美幼童,遠赴美國學習,寄宿在諾索布夫人家中。諾索布夫人與他情同母子,還指導他考上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歸國后,兩人保持了密切的通信往來。信中的文字讓今天的觀眾讀來也能感受到詹天佑濃烈的情感。

1896年,詹天佑在信中寫道,“在最近的中日戰爭中,我國政府深感鐵路之重要,故決定修筑鐵路。據聞,廣東、江蘇也很可能要修鐵路。因此,現在中國快要進入鐵路時代了。”字里行間洋溢著他渴望交通救國、一展抱負的激動心情。

1906年,詹天佑正在修建京張鐵路,他在信中對諾索布夫人說:“好像我成了中國為首的工程師,因此全體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密切注視著我的工作。如果我失敗,不僅是我個人的不幸,也是全體中國工程師和所有中國人的不幸。因為那樣一來,中國的工程師們,將不會再被人們信賴!”在信件旁邊的展牌上,刻寫著《由外國人擔任清末鐵路總工程師表》,記錄了從1880年修建唐胥鐵路到1908年修建津浦鐵路的外國總工程師名單。由此可見詹天佑當時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他的錚錚鐵骨和拳拳愛國之心也躍然紙上。

八達嶺隧道開挖工程復原模型。

手稿器物彰才智

手稿和器物,最能展現科技工作者的治學風范。但如果只是孤零零地擺放它們,并不能幫助觀眾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卓越成就。因此紀念館在京張鐵路展區用沙盤模型,呈現詹天佑設計穿越軍都山的鐵路時考察的3條選線方案。

模型上最吸引觀眾的是當時聞名于世的“人”字形路段設計,詹天佑依靠更換車頭的方法巧妙地解決了火車爬坡難題。更重要的是,沙盤讓觀眾直觀領悟到,最終路線方案是開挖隧道最短、架設橋梁最少、鋪設鐵軌長度適中的路線。

除沙盤模型外,紀念館還使用了場景復原模型展示八達嶺隧道開挖工程,用示意圖展示八達嶺隧道采用“中部豎井法”提升開挖進度,彰顯詹天佑因地制宜、注重效率的工作思路。模型旁輔以設計圖紙和測繪工具,觀眾對照展品和文物便可體會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詹天佑攻堅克難、自立自強、勤奮敬業的工作作風。

正是這種精神才使得京張鐵路在經費、技術條件、工期均有限的情況下建成通車,成為震驚世界的壯舉。展品仿佛是手稿和器物的“注腳”,讓觀眾直觀領會詹天佑卓越的設計思想。

作為我國第一條獨立自主設計和修建的鐵路,京張鐵路修建了4年,于1909年竣工,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年,狠狠回擊了帝國主義對我國“不借助國外技術難以修成京張鐵路”的嘲諷。

歷史繼往開來。2019年,京張鐵路建成110周年,詹天佑紀念館策劃了“走進中國高速鐵路新標桿——京張高鐵”專題展覽,全面展示京張高鐵的修建過程和中國高鐵發展的最新成就,彰顯新時代鐵路建設者們的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從詹天佑到中國高鐵建設者,愛國奉獻、自立自強的精神必將代代傳承,照亮后輩的前行之路。

(作者系中國科技館科普影視中心副研究員)

標簽:

上一篇:霍金:坐在輪椅上遨游宇宙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