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高中地理教學要用好“社會大課堂” ——聚焦《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九)

發(fā)布時間:2023-08-05 10:01:48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日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中小學科學教育“用好社會大課堂”的要求,并強調全面動員相關單位,服務科學實踐教育;引導企業(yè)援建基地,改善實踐教學水平;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對接中小學,引領科學教育發(fā)展;推動全媒體傳播,營造科學教育氛圍;優(yōu)化數字智慧平臺,豐富科學教育資源等五個方面貫徹落實。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貫徹落實這一要求呢?

既要“小課堂”,也要“大課堂”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用好“社會大課堂”,首先需要準確認識“社會”為何稱為“大課堂”。課堂一般是指專門用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室,亦泛指多種能獲取知識的場所,而社會能稱之為“大課堂”,其實踐空間需要具備課堂要素結構,實踐過程契合教育主客體的課堂互動過程,實踐活動滿足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需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長見識和能力。


(資料圖)

地理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具有互通性、互動性、互補性及互益性,雖然都是課堂,但社會大課堂的環(huán)境更廣闊、實踐性更強、資源更多樣、案例更鮮活、內容更豐富。地理小課堂側重于理論的認知,而社會大課堂側重于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

“請進來”“走出去”,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地理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相結合、具有綜合性的課程。在“地理小課堂”中理論知識的學習依賴于大量的社會熱點案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地理教學中的典型案例也需要與時俱進。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小課堂”走出去,善于利用網絡平臺收集學習資源,在社會熱點問題中發(fā)現典型案例。同時,教師也要拓展思維,將最新、最典型的案例帶進地理“小課堂”,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

比如,在“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環(huán)境與發(fā)展”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邀請了環(huán)保局工作人員舉辦講座,講座后學生提出問題,并跟工作人員一起做實驗,讓學生從理論到實踐,樹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請進來”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fā)展要求,因此還需要帶學生“走出去”。比如,結合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主題式研學旅行活動”,讓學生從地理思維角度探索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問題。讓學生思考和探究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措施。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探討環(huán)境保護人人參與。在實踐中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家,一座城的事情,更是事關國家安全的頭等大事,逐步形成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社會大課堂”,將社會問題帶進地理活動中來,組織地理社團活動和各種競賽活動,指導學生參加一些知識競賽、科技創(chuàng)客大賽等,培養(yǎng)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

比如,在“選擇性必修三第四章第三節(jié)國際合作”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進行“模擬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活動。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最關心的問題,談判的議題是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所需要的焦點問題,談判的過程是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過程,學生代表不同國家、不同領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換位思考,用國際視野看待問題,讓學生轉變角色,從跟隨者轉變?yōu)橐?guī)劃者,增強邏輯思維,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深度思考能力,提高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強化責任使命。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學利用社會大課堂,有利于從重分數轉變?yōu)橹赜耍瑥闹剡M度轉變?yōu)橹匦剩灿欣趯W生成為敢想敢做、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踐行者。

(作者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市第三中學教師、廣東省羅明軍名師工作室學員)

標簽:

上一篇:脂肪肝不是胖人的專利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