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墻黛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詩中描述的,正是我國傳統民居建筑中的徽派民居,那白墻黛瓦、馬頭翹角,錯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勾勒出幽遠雅致的水墨畫,古意斑斕又清新爽目。
徽派民居,特指明清時期徽州的民居,亦稱徽州古民居,主要分布于古徽州地區,即今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和婺源縣。其特點是:建筑色調樸素淡雅,山墻造型別具一格,天井庭院緊湊通融,梁架結構奇巧多變,雕刻裝飾精致優美。
(資料圖片)
徽商成就了民居。明朝中葉,徽商已經成為當時最大的商業集團之一,在家鄉爭相建造住宅。徽州地產良材巨木,也為造房提供了必備條件。沒有徽商,就不可能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去建造美廬豪宅;不是美廬豪宅,也就不可能歷經幾百年遺存至今。
徽派民居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講求風水。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后設廳堂,廳堂用中門與后廳堂隔開,后廳堂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墻,靠墻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為一脊分兩堂,前后兩個天井,中有隔扇、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四進或多進,結構均如此,一進套一進,屋套屋。
徽州男人大多在外經商或為官,家中留下老人婦孺,為了防盜防火,住宅多是高墻深院小窗,對外封閉隔絕。外墻高于屋面,低處不開窗,高處偶有小窗。磚木結構,多為二層樓房。蓋房先立構架后砌墻。梁柱式的構架以穿斗為主,穿斗、抬梁組合式為輔,節點榫卯結合,有“墻倒屋不塌”之效。木柱架在石礎上,硬山式,無臺基;二樓天井一側置飛來椅。
馬頭墻,又叫封火墻,指墻之間的墻垣高聳出房屋,形如馬頭,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不僅造型精美,而且融合了古人智慧,遭遇火災時,這樣的設計可阻斷火勢蔓延。此設計頗為講究,一般為“金印式”或“朝笏式”,以顯示主人對讀書或做官的追求。
雙層屋檐的來源。據傳,宋太祖親征到了歙州,遭遇大雨,建議當地人在短檐下再修一道屋檐,以便過往行人避雨,從此就有了雙層屋檐。傳說歸傳說,且看白色墻壁上凸出的青灰色雙檐,的確讓建筑外觀平添了幾分美感。
天井,徽派民居的又一特色,由正屋和高墻圍合而成。天井檐口有水枧,四周瓦面向內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枧內,水枧沿內壁而下,將雨水排入地下,俗稱“四水歸堂”,寓意“肥水不外流”,體現了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天井地面用石板鋪砌,便于清洗,具有采光、空氣流通和排水等功能。庭院內設置假山、盆池、花壇,使住宅和潤陰涼,高雅深邃,充滿纖塵不染和隱逸閑適之意境。
徽派民居既講究外形恢宏奇偉,也追求室內裝飾富麗堂皇、流光溢彩。木、石、磚雕刻,成為著名的“徽州三雕”——木雕用于梁架、立面木作和門窗等附屬構件;石雕用于室外、露天裝飾、門窗楣罩和漏窗等;磚雕則用于門樓、門罩、八字墻等處。圖案取材多樣,包括掌故傳說、飛禽走獸、花卉祥云等。雕刻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栩栩如生,細節細膩繁復,工藝精湛,表現出徽派民居莊重華麗而又活潑多姿的風格,彰顯出徽州藝人的高超技藝。
白墻黛瓦,黑白輝映,雙層屋檐,增加了空間層次和色差呼應的韻律美,造就了徽派民居的特殊氣質,也造就了至今精彩紛呈的古村落建筑群,其中當以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最為著名。2000年,西遞、宏村入選世界文化遺產;2008年,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徽派民居“是人類古老文化的見證,是傳統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與自然結合的光輝典范”。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