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楊忠岐委員:建立科學精準的森林碳匯計量方法

發布時間:2022-03-12 12:02:27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視覺中國供圖

□ 科普時報記者 胡利娟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雙碳目標的關鍵時期,除了減少工業碳排放之外,森林和草原是增強碳匯功能的“主力軍”。

近年來,我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穩步提升,在碳匯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效能。但是,由于缺乏科學、統一的碳匯計量和監測方法,使森林碳匯量未能準確體現出來,這將影響我國在國際碳匯市場和國際控制氣候變化中的地位。那么,該如何科學計量林草,特別是森林的碳匯量,助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雙碳目標?

“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只有依托林草生態綜合監測站的野外第一手監測數據,才能反映出實實在在、真實的森林碳匯量,使我國的碳匯量大大增加。”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在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采訪時強調。

目前,碳匯的計量方法很多。楊忠岐舉例,2020年,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量的45%。而2021年,采用“森林全口徑碳匯”方法計算,我國碳當量為4.34億噸,折合成二氧化碳量是15.91億噸。

“數據表明,此前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量計算并不準確,被低估了。”楊忠岐稱,主要原因在于碳匯計量方法學存在缺陷,從而導致一些森林碳匯資源并未被統計進去。而“森林全口徑碳匯”方法能夠更全面地評估我國的森林碳匯資源,糾正了以前有關部門公布的碳匯量偏低問題。

何謂森林全口徑碳匯?它是指森林資源碳匯包括喬木林、竹林、特灌林,以及疏林地碳匯、未成林造林地碳匯、灌木林碳匯、苗圃地碳匯、荒山灌叢碳匯、城區和鄉村散生林碳匯。

“更為重要的是,之前的碳匯計量中并沒有使用林草生態綜合監測站的實測數據。”楊忠岐解釋道,要獲得生態監測的第一手資料和數據,需要依托現有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森林生態定位站,它可以配合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形成國家森林資源綜合調查新體系,用于評價森林生態系統的質量狀況。因此,林草生態綜合監測站全面而長期的觀測資料和數據,在森林碳匯科學計量中應當發揮重要作用。

就如何科學計量森林碳匯量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楊忠岐建議,首先要研究出一套科學的、國內外普遍認可和接受的科學精準的碳匯計量方法,為我國的碳匯量計算提供技術支撐。比如把專項林業貸款向林草全口徑碳匯研究傾斜,并納入林業示范項目予以扶持。

其次,要加大對現有林草生態綜合監測站建設支持力度,全面提升觀測能力,為國家提供準確、可靠的林草碳匯基礎數據。

最后,在持續進行林業生態工程的同時,切實加強對現有森林的撫育、經營和管理,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質量和穩定性,進一步增加森林碳匯能力。

目前,我國現有森林多以中幼林為主,而且林相參差不齊,病蟲害發生嚴重。楊忠岐表示,要加強科學撫育管理,搞好病蟲害防治,及時清理蟲害木,增加林分樹種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還要通過加大撫育補貼資金,提高補貼標準,全面提升我國森林的碳匯能力,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標簽: 國家森林 陸地生態系統 貢獻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