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世界首例豬心移植患者或因排斥反應離世

發布時間:2022-03-19 09:34:07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視覺中國供圖

科普時報訊(記者羅朝淑)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3月9日發布聲明,宣布世界首例基因編輯豬心移植患者大衛·貝內特(David Bennett)死亡的消息。院方稱,患者去世時沒有發現顯著的原因,研究人員計劃對他的死進行徹底審查,并會將結果發表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

據報道,1月7日接受移植后,患者在幾周內沒有出現排斥現象,但去世幾天前病情惡化,最終于當地時間3月8日去世。

“從目前醫院的聲明來看,患者死因還不能確定。”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異種移植學組副組長、四川省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長潘登科博士在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過大多數業內專家都猜測,患者發生移植后排斥反應的可能性比較大,當然也不排除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感染和其他并發癥等。” 潘登科介紹,由于物種基因的差異,異種器官移植容易導致超急性和急性排斥反應等。近30多年來,隨著基因編輯等技術的興起,異種移植臨床前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通過基因改造技術基本克服了異種器官移植面臨的超急性排斥等主要排斥問題。

“在進行大衛·貝內特這例基因編輯豬心臟移植手術之前,科學家就已經完成了基因編輯器官移植到非人靈長類身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關鍵測試。”潘登科說,“不過這例患者年齡雖然只有57歲,但他的基礎疾病較多,身體狀況更像是70多歲的老人,所以移植后發生并發癥的風險也較高。”

上世紀80年代,美國一名不幸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因為器官短缺,不得不移植了一顆狒狒的心臟,卻因為急性免疫排斥反應在移植21天后死亡。不過,這一事件卻成為了推動器官捐獻的一個契機。

而這一次大衛·貝內特接受的豬心臟由于經過了基因改造,移植后沒有出現超急性的免疫排斥反應,患者術后精神良好,并最終活過了2個月。

“兩個月看起來很短,但在器官移植領域,這已經創造了歷史,它證明異種器官確實能通過基因編輯的手段去除導致超急性排斥反應的因素。”潘登科認為,這將對推動異種器官移植的發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對此,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的異種移植專家默罕默德·莫希丁(Muhammad Mohiuddin)也在聲明中表示:“我們獲得了寶貴的見解,了解到轉基因豬心臟可以在人體內正常運作至少一段時間,同時免疫系統也能得到充分抑制。”

在貝內特去世后,他的兒子代表家人感謝了醫院和醫生的照顧,希望父親的經歷最終能幫助移植豬器官的患者延長生命:“我們希望這個故事可以成為希望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潘登科說:“這一例患者成功存活了兩月,這對醫學研究來說收獲是巨大的,我很期待后續研究報告的出爐,這將給異種器官移植領域帶來更多有意義的借鑒和啟發。”

標簽: 器官移植 排斥反應 異種移植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