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地下渠道(暗渠) (視覺中國供圖)
坎兒井是有相當知名度的,我未到新疆之前,早就聽說過,但僅僅是聽說而已。
第一次見到坎兒井是在去吐魯番的途中,開始,映入眼簾的是大片大片的亂石灘,偶爾有一叢叢的駱駝刺掙扎出些許生命的綠意。突然,在荒無人煙的野地出現了一個接一個的環形土堆,相隔數十米一個,排列有致,在曠野中自成一景。此為何物?我苦苦猜測不得其解。
誰料,這就是久聞其名,未見其實的坎兒井,我興趣頓生。再仔細觀察,果然呈“井”狀,像一只只眼睛,鑲嵌在這不毛之地,見證著這里的滄桑興衰,也像一串串珍珠,點綴著戈壁大地。我真正了解坎兒井,是在參觀了吐魯番市亞爾鄉的坎兒井樂園后。那天,我們饒有興味地到井下實地看了看,那感覺仿佛是來到地道戰現場,一個龐大的地下世界,長的有十多公里。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親歷親見坎兒井后,我才知道此井非彼井,坎兒井與我們江南水鄉的水井是有天壤之別的。地理知識告訴我們:從天山的博格達峰山腳到吐魯番盆地中心的艾丁湖,直線距離大約50―70公里,但落差竟達1050米。坎兒井正是利用了吐魯番盆地特殊的地質,地貌與水文條件,因地制宜順沖積扇的地面坡降開鑿的一種井,即在地下挖暗渠,讓上游之地下潛流通向明渠,再匯入到蓄水池中。而曠野里的那一個個井眼乃是豎井,豎井是鑿井的出入通道,起著定向、出土和通風等作用。
大家也許有所了解,吐魯番的最高溫度可達到50℃,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6.6毫米,而蒸發量遠遠超過降雨量不知多少倍。如果像江南一樣用明渠引水灌溉,在烈日暴曬下的快速蒸發是可想而知的,用暗渠輸水不失為一種智慧的選擇。
新疆的坎兒井是主要分布在吐魯番盆地與哈密盆地,光吐魯番就有1000多條坎兒井,暗渠總長度約5000公里,成了當地農業、牧業賴以生存、發展、難以替代的水利工程,形成一種特殊景觀。
據現有資料看,坎兒井的出現與古代中原的井渠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大部分學者認為新疆的坎兒井源于漢代陜西洛河龍首渠的井渠。在塔里木盆地的沙雅縣,至今還有當地人稱之為“漢人渠”的遺跡。這也證明了維吾爾族、回族與漢民族的文化交流、滲透源遠流長。
《莊子·秋水篇》有:“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乎?”《荀子·正論》云:“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可見坎井之名在先秦典籍中早已有之。如果查辭典,可知“坎”,乃坑穴之義;坎在《周易》八卦為代表水。坎井,釋為水井是有根有據的。這無不說明新疆坎兒井與漢文化有著千絲萬縷,難分難解的關系。多數史學家認為:坎兒井在新疆的出現應歸功于西漢絲綢之路的開通,與始于漢代的“屯墾”“戍邊”有關。
去過坎兒井樂園后,對坎兒井的歷史現狀,以及它的變遷、功效有了大致了解,回頭再看戈壁灘上的坎兒井,感情上就不一樣了,使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李群玉描寫井渠的古詩《引水行》:“一條寒玉走秋家,引出深羅洞口煙,十里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也許借此來形容坎兒井過于浪漫化與詩意化了,但此時此刻,我的心理感受與此詩的意境是吻合的。
隨著現代水利工程設施的興起,坎兒井在歷史的發展中其作用可能會減少,乃至最終成為歷史遺跡也未可知。但坎兒井在開發、建設新疆這塊寶土所發揮的歷史功績是誰也不能抹去的。這種巧奪天工形成的自流灌溉系統,確確實實是干旱地區勞動人民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一大創舉。它是培育綠洲文化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井渠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可以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的我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