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現在的外觀
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穹頂歷史中心,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占領法國期間建設的一個地堡綜合體。它最突出的特點是有一個巨大的混凝土穹頂——直徑71米、厚5.1米、重55000噸,厚重的穹頂可抵擋各型轟炸機攻擊。穹頂正下方則是八角形的V-2導彈發射準備室,在二戰后期,這里幾乎每天都向倫敦和英格蘭南部發射數十枚導彈,造成很多平民傷亡。
1944年9月,此處被盟軍占領。為防止被重新用作軍事基地,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下令將其部分拆除。1997年5月,它被改造成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至今,這里已接待觀眾逾200萬人次。
穹頂下的展廳講述了二戰期間德國占領法國的歷史、V型導彈和太空探索的發展歷程等,還有一些或驚心動魄或令人悲傷的戰爭往事。
穹頂博物館的參觀路線很有特色:一進門,觀眾需要鉆過一條充滿炸彈爆炸聲的陰冷黑暗隧道。這種“沉浸式體驗”的設計一下就將觀眾的思緒帶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體會到普通人在防空洞中的無助、恐懼。直到觀眾走出隧道,行至穹頂下方,才能告別黑暗和寒冷。值得一提的是,為防止觀眾身體不適,場館會提醒預約的觀眾攜帶厚衣物,也會提供羊毛衫供臨時租用。
進入穹頂下方后,有兩條參觀路線可選。第一條路線是“德國占領下的法國”,這是一條以影像為主的展示線路,展示了德軍的入侵、占領,人民的被迫害、驅逐,法國軍民的抵抗和解放。通過大量的電影、紀錄片、圖片、幻燈片以及地圖和模型、信件等文獻資料,讓觀眾了解這段歷史。第二條路線是“V-1和V-2導彈及其遺產”,觀眾跟隨V-2導彈總設計師馮·布勞恩的腳步,了解德國佩內明德導彈基地與美國洛斯阿拉莫斯核基地的聯系、佩內明德導彈基地的遺產對太空探索的幫助等。這條線路上展示了V-2導彈及其主要部件、原子彈“小男孩”的模型等人類戰爭史和航天史的重要見證。除永久展覽外,穹頂博物館每年還會根據其文化項目舉辦臨時展覽。
該館穹頂的建筑結構也為其設置3D天文館的球形銀幕提供了便利。作為世界上第一座擁有真10K3D播放系統的天文館,它的銀幕直徑達15米,傾角15°,而一個在銀幕子午線上呈現出10K分辨率的像素寬度僅約2.3毫米。在投影方面,它采用12臺4K分辨率、10000流明SXRD激光光源工程投影機,安裝了法國最新版本的天象軟件。優秀的硬件與軟件配合,可以帶給觀眾更加細膩逼真的觀看體驗。
3D天文館共設有129個座位,每個座椅扶手都配備了一個控制面板。觀眾可以通過控制面板參與問答、選擇場景,并在星空演示中直接控制虛擬攝影機的運動,提升互動體驗。為了與該館展覽主題相呼應,3D天文館特意播放影片《D日:諾曼底1944》,向觀眾介紹二戰的相關知識。
穹頂歷史中心所在的地堡曾經給同盟國甚至建造者德國都帶來了太多苦難,其保存的記憶是屬于歐洲人乃至全人類的遺產。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館影院管理部工程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