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我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升高實現“三級跳”

發布時間:2022-04-01 19:55:23 來源:中國科普網 責任編輯:caobo

科普時報訊(記者 胡利娟)4月1日,《2021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正式對外發布,這是中國氣象局連續第六年發布生態氣象公報。今年,公報內容呈現出哪些變化?為什么新增三大重點區域氣象影響評估?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薛建軍在今天中國氣象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作了解讀。

荒漠化地區大部地表生態持續向好

公報顯示,2000—2021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升高實現了“三級跳”,2012—2021年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較2000—2001年、2002—2011年兩個階段平均水平分別提高15.9%、7.8%,其中2021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指數更是創2000年以來新高。

“這表明我國植被生態質量越來越好。”薛建軍分析,2021年全國有59%以上的區域降水量較常年(2000—2020年均值)和2020年偏多,氣溫偏高,尤其是我國北方和西部地區降水偏多,以及春季回暖早、秋季霜凍遲,為植被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熱條件。加之我國實施的諸多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更加促進了涵養水源和保持土壤等生態服務功能的提升,為生態質量指數升高實現“三級跳”提供了重要支撐。

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平均降水量有672.1毫米,較常年值(1981-2010年均值)偏多42.2毫米;全國平均≥0℃積溫為4423.5℃·日,較常年和2020年同期分別偏多6.6%和2.6%。

從草原、森林、農田三大生態系統來看,2021年全國草原區水熱條件優越,植被凈初級生產力和產草量均達2000以來最高;2021年全國林區氣象條件較好,森林生態質量達2000年以來第二高;2021年全國農區氣象災害影響總體較輕,加之農業措施得力,糧食平均單產創2000年以來新高。

此外,我國北方地區荒漠化程度減輕,地表生態在向好發展。西南石漠化區2021年植被生態質量達2000年以來最好。

監測表明,2000-2021年北方地區高度易起沙塵和極易起沙塵的土地面積比例從2000年的48.1%降至2021年的39.5%,下降了8.6個百分點;輕度和不易起沙塵的面積比例從2000年的30.3%上升至2021年的41.8%,增加了11.5個百分點。

新增三大重點區域氣象影響評估

與2020年公報相比,今年公報新增東北地區、秦嶺、武夷山區生態質量和服務功能氣象影響評估。薛建軍介紹,新增以上地區,主要是基于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回應社會關切。

東北地區是我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氣候變化敏感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包含著多種類型的生態系統。其中東北林區是我國最大天然林區,呼倫湖是我國第五大淡水湖,扎龍濕地是世界上最大蘆葦濕地,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評估顯示,2021年東北林區大部夏季降水偏多,水土保持功能較2020年有所提高,呼倫湖面積達2002年以來最高,區域植被生態質量提升明顯,扎龍濕地植被生態質量達到2000年以來最優。整體評估顯示,2000年至2021年,東北地區水熱條件較好,森林和重點濕地服務功能提升。

秦嶺作為南北氣候分界線,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生物基因庫,評估顯示,2021年,秦嶺大部地區降水偏多,植被凈初級生產力和覆蓋度都高于常年,且2000年至2021年降水量呈增多趨勢,植被生態質量正逐步提升。

武夷山區是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通過對武夷山區植被生態質量指數、涵養水量與常年以及上一年對比,分析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和涵養水量變化,顯示2000年至2021年武夷山區水熱條件都利于植被生長,水源涵養功能得到提升。

標簽: 質量指數 東北地區 生態系統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