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刻意練習,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天才

發布時間:2022-04-09 09:43:09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畢加索認為自己的成就不是因為天賦,而是源于正確的練習。

參觀者在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欣賞畢加索名畫 (視覺中國供圖)

學有道

用心理學提高學習力

“我是個孩子時就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但我卻花了終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畫得像孩子一樣”,畢加索的這句話廣為人知。4月8日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畢加索的逝世紀念日。所有人都以為“杰出”源于“天賦”,“天才”卻說自己的成就源于“正確的練習”。

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指出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在他看來,刻意練習包括四個核心要素。

有目的地練習

有效進步的關鍵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激勵學習者不斷進步。這些小任務必須是突破學習者的舒適區,但是又沒有陷入痛苦區,是可以通過練習達到的新階段。《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講了一個記憶大師的訓練小目標:每次比上一次多記一個數字,直到能在最短時間記下驚人的一長串數字。

音樂家魯賓斯坦有段時間和畢加索交往密切。他發現畢加索日復一日地畫同一個題材,于是憋不住地問:“你是為定購作這幅畫吧?這個內容的作品有這么大的需求嗎?”“多愚蠢的問題!”畢加索說,“要知道,這兒的光線每時每刻都不同,每天也都不同。所以我不管畫什么,總有些新東西。”這段對話使魯賓斯坦深受觸動,他在回憶文章中這樣描述:“我突然明白了,在自己的音樂會上,我一次次彈同一個作品,但似乎我是第一次演奏它。”

高度專注地練習

埃里克森的研究發現,學習技能具有相似的模式——先要了解自己想學習的技能,如何獲得幫助,然后練習達到可接受的水平,這時候就會進入自動的模式。比如學打羽毛球,練習一定時間后,就會建立肌肉記憶,進入自動化的狀態,這時候完全可以不動腦筋地揮動拍子。但是如果只是繼續這樣機械化練習,不投入高度的注意力,就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邁克爾·杰克遜的成功不僅來自天賦,更來自十年如一日的系統性訓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看到他在不停地起舞,那些看似重復的舞姿中蘊含著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生動展現了杰克遜信奉的“無盡的重復中蘊含無盡的變化”。

及時自我覺察

畢加索曾經為他的繆斯——模特杰奎琳畫了400多張肖像。他熱衷從不同的角度去畫她,有時候脖子像長頸鹿,有時候眼睛像貓咪,畫到最后越來越抽象,最后形成獨特的風格。

學校定期的考試成績是一個遲到的反饋,刻意練習需要每一次練習都馬上發現問題,并擁有保持自我覺察的能力。心理學家在針對學琴者的研究中發現,學習效果的差別取決于學習者對自己犯錯誤覺察的敏銳程度。普通學生在第一次練習某個作品時,平均每分鐘要犯錯11次,而一個最優秀的學生平均每分鐘只犯錯1.4次。在第2次練習時,普通學生糾正了其中的30%的差錯,而最優秀的學生會糾正80%。這就是優秀與普通學習者之間的差距——本來犯的錯誤就少,改進的幅度還更大。

戰勝心理障礙

很多人半途而廢不是能力不夠,而是無法克服挫敗感,心理先“投降”了。《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講了一個巧妙建立自信心的技巧。著名小提琴導師多蘿西·迪蕾,曾經幫助一個學生練習加快某個曲子的速度。多蘿西問學生想練得有多快。學生說想要和世界著名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一樣快。多蘿西先記錄下小提琴家演奏那首曲子需要的時間,然后把節拍器設置了慢一些的速度,讓學生跟著節拍器一遍遍地練。學生每練一遍,他就稍微加快一點節奏,保證學生每次都能演奏好。最后當學生可以分毫不差地跟著節拍器演奏之后,多蘿西告訴他,已經比小提琴家演奏的速度更快了。

小提琴大師帕爾曼本,是一個心理素質超高的學習者。他因小兒麻痹癥而終身殘疾,無法站立演奏,但是他依然憑借非凡的天賦和巨大的努力獲得成功。他無懼年齡,曾樂觀地說:“當我拿起小提琴開始演奏后,我對自己說,‘75歲,很好。一切都在進行!’”

“杰出”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人人可以學會的技巧。戰勝自己的心理障礙,有意識地訓練,專注地訓練,帶著覺察地訓練,你也可以從新手成為高手。

標簽: 埃里克森 心理學家 魯賓斯坦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