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仰韶:點亮“考古圣地”之燈

發布時間:2022-04-09 10:02:07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圖1:河南三門峽,實拍仰韶博物館。圖2:彩陶雙連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72年鄭州市大河村出土。紅衣黑彩的兩壺體并列連接,腹部相接處有一橢圓形口相通。這種飲酒器皿在當今少數民族中仍有沿用,兩人各銜一壺同時飲用,以作為友好、團結、聯合及愛情的象征。(視覺中國供圖)

仰韶村,坐落在黃河南岸一塊黃土臺上,八旬村民王二保家那口老窯洞,正是100年前,中國政府礦政顧問、農商部地質調查所研究員、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考察時的住所。王二保的父親是安特生的助手之一。

1921年4月,安特生在村南沖溝的斷崖剖面上,發現了石器和彩陶片共存的地層。半年后的發掘,使一種新的史前文化類型被發現并以“仰韶”命名。仰韶村,由此成為仰韶文化發現地、現代考古學誕生地,使得今天一座占地約2800畝的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呈現在世人眼前。

仰韶文化作為“點亮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被喻為“考古圣地”。然而,“中國文化西來說”卻深深刺痛了當時的我國學者,也激發了他們通過考古重建古史的熱情。通過李濟、梁思永、夏鼐到蘇秉琦等幾代考古人的不懈探索,于1951年6月、1980年10月,又兩次對仰韶村遺址進行了更深發掘,使仰韶文化遺址的內涵終于得出了正確結論,作為中國分布范圍最廣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涉及10個省區,延續時間長達兩千多年。有學者認為,仰韶文化在黃河流域持續穩定發展,并強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響,為后來統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國文化圈”或者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被認為是“最初中國”形成的標志,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主根之一。

如今,筆者所見,仰韶大道、仰韶酒、仰韶村等無處不賦予仰韶文化內涵;2020年7月,相關微信表情包發布,深受廣大網友喜愛;《仰韶百年系列叢書》、紀念郵票和吉祥物等精彩呈現,生動展示了仰韶文化的獨特魅力;2021年10月17日晚,大型情景式音舞詩畫《尋夢仰韶》博得觀眾陣陣喝彩。百年紀念大會吉祥物“陶小淘”——這個頭戴倒扣的仰韶彩陶盆形帽子,身穿印著紀念大會logo的考古馬甲,手握洛陽鏟和考古刷,鐘愛考古的三門峽“小男孩”一亮相,就受到了廣泛追捧。大會上,不僅有舊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和夏商考古等23個專委會舉行專業考古論壇,同時在此次紀念大會期間,還邀請部分專家深入社區、學校舉辦考古公開課,真正讓考古活起來、火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29日,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重要成果正式發布,不僅弄清了青灰色“混凝土”成分,還在人骨土樣中檢測到絲綢殘留信息,在尖底瓶殘留物中發現有谷物發酵酒等重大發現。通過對仰韶文化釀酒方法、飲酒方式及宴飲傳統的逐步深入剖析,正在努力再現仰韶人的物質和精神世界:他們的經濟生活、遷徙移動、政治理念、價值觀念和崇拜信仰。

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后,地處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仰韶文化將中國文明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在距今6000—55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其特色鮮明的彩陶文化不斷向外發散著影響力,以花瓣紋為典型的彩陶紋樣遍及大江南北,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第一次大范圍的文化認同。

由于歷史原因,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收藏在各處,相當一部分彩陶甚至保存在海外博物館。三門峽市仰韶文化(彩陶文化)代表性傳承人劉新安告訴筆者,為了讓彩陶藝術再現仰韶文化之光,他20年來致力仰韶彩陶工藝復原和研發。目前又帶領團隊集中高仿燒制6套(每套1921件)不同時期、不同特點、不同類型、不同紋飾的仰韶文化彩陶代表作品,并計劃將其捐贈給國家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單位。據了解,澠池縣正著手啟動仰韶村考古圣地建設,投入系列相關項目,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打造黃河文化高地、考古圣地,創建具有劃時代意義和深遠影響的文化工程。

(作者系河南澠池《仰韶》雜志主編)

標簽: 仰韶文化 仰韶村遺址 中華民族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