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水族:無菜不酸,無辣不食

發布時間:2022-04-16 10:27:20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視覺中國供圖)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廣西、云南。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是我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居住的水族人口占全國50萬水族人口的60%以上,被人們稱為水族大本營、水族經濟社會文化中心。據三都水族自治縣檔案館編撰的貴州國家級珍貴民族古籍譯注叢書《水書》記載,就飲食文化而言,關于“無菜不酸,無辣不食”的水族食俗的較多,給人們的印象也最為突出。

酸和辣,是指食物入口后的味覺。“無菜不酸,無辣不食”,充分表達了水族對酸味、辣味的不可或缺,無可替代。提起酸味,人們通常會“說酸道醋”,細數米醋、糟醋、麥芽醋、蘋果醋、合成醋、高酸度醋等不同風味、不同強度的醋,以為“無醋不酸”“唯醋才酸”。其實這樣理解是片面的。在古代,人類就對酸味有了長久的追求和享用。堪稱“中國文化史之寶庫”的《周禮》記載:“醯人作醯”,這“醯”,就是如今“醋”的代稱。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續博物志》證實:漢朝有了“醋”字的提法,“醋”取代了“醯”。醋成為酸味調味品,有兩千多年歷史。此前,雖然沒有“油鹽醬醋”的“醋”,水族人家卻很講究“酸甜苦辣”,其酸,也就有了最早的酸味調味品代表作——魚酸。

制作魚酸,是以傳統方法捕撈的河魚、傳統工藝釀制的米酒、糯米醪糟、食鹽等為原料,嚴格控制投料比例,裝入壇中密封發酵數月而成。異香撲鼻的魚酸,連著水族人的味蕾。魚酸可單吃,可用于菜肴調味,爽口開胃,理氣化食。吃著,吃著,水族人還吃出了這樣的感覺:“一天不吃酸,走路打撓竄。”

在水族食俗中,一邊看重“無菜不酸”,一邊強調“無辣不食”。辣,其實并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覺。猶如一切顏色出自紅、藍、黃三種原色的調配,一切味覺也都是酸、甜、苦、咸四種原味摻和而成的。盡管四種原味沒有辣什么事,可人們仍習慣于稱呼辛辣的刺激感為“辣味”,比如來自辣椒、胡椒、蔥、姜、蒜等調味品的辣味。

辣椒,十六世紀傳入我國。最初,是用于觀賞的花。后來,最早出現辣椒有食用價值的記載,并不是最早接觸到辣椒的東南沿海地區,也不是較早接觸到辣椒的中部地區,而是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貴州省。清康熙二十九年,貴州巡撫田雯編撰的《黔書》記載:“當其(鹽)匱也。代之以狗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原來,那時貴州既不產鹽,又交通極不便利,“缺鹽情況不若貴州之甚”,世代生活在貴州的水族很早就采用了以辣椒代替食鹽的辦法,逐漸形成嗜辣的習俗:不止于“無辣不歡”,更講究“無辣不食”。

水族人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在水族村寨,一部漫長的食辣史,包含了豐富多彩的辣椒文化,關于辣椒的俗語廣為流傳:“沒得辣椒不算菜”“辣椒是窮人的大葷”“菜無論葷素,皆以辣子佐之”“開胃抗寒吃辣椒”“吃不得辣,當不了家”。辣椒還被賦予了“革命”“挑戰”“避邪”等概念。辣椒的貢獻,有食物屬性,有調味作用,有文化含義,還有藥物功效。辣椒的食療和藥用價值,早在辣椒走上餐桌之前,就已寫進中醫古籍《本草綱目拾遺》:“辣茄性熱而散(驅寒),亦能祛水濕(祛濕)”。

據考證,在水族生活中,辣椒是先進藥房,后進廚房。辣椒為代表的辣,醋為領銜者的酸,在廚房里相遇,給水族美食創新提供了極好的機遇:酸辣搭配,融為一體。從此結束了酸和辣各自為戰的歷史,經常由酸或辣的單打獨斗變為酸酸辣辣的強強聯合,一種奇妙的復合味——酸辣味誕生了。酸辣湯、酸辣粉、酸辣涼粉、酸辣豆花、酸辣木耳、酸辣土豆絲、酸辣圓白菜、酸辣牛百葉、酸辣回鍋三文魚……且酸且辣的酸辣菜肴,有葷有素,有涼有熱,爭奇斗艷,爭先恐后走上水族人家的餐桌,走向更廣闊的餐飲市場。

水族助力其主要聚居地貴州形成特色鮮明的地方風味特色,貴州的酸辣有別于四川的麻辣、湖南的咸辣、云南的甜辣、江西的香辣、陜西的油辣、東北的生辣。貴州之以酸辣著稱,與當地的水族不無關系,與咸味、酸味、辣味三類調味品最能“下飯”不無關系,與缺鹽時期形成以酸代鹽的食俗不無關系,與貴州山地和高原的自然環境、盛產辣椒的自然資源不無關系。于是,人們有了更深切的體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耳邊又響起了水族朋友對酸辣味情有獨鐘的聲音:吃飯沒酸辣,龍肉都咽不下。

(作者系中國藥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食品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標簽: 三都水族自治縣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