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既是還原,又是預言

發布時間:2022-04-18 12:52:13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傳染病》電影海報

《傳染病》這部電影在2011年上映時,曾經遭遇群嘲。電影星光閃耀,導演是索德伯格,演員有馬特·達蒙、凱特·溫絲萊特、瑪麗昂·歌迪亞、勞倫斯·菲什伯恩等一群明星。這么多大腕卻說不出誰是主演,很多人只有幾場戲就去領盒飯。然而,這部眾星云集的電影主題沉重,一點也不商業。它又不完全像是社會寫實電影,有些設定類似科幻片。雖然大部分情節很寫實,但是影片所表現的感染速度遠超現實。到影片結尾處,美國因疫情死亡上千萬人,社會秩序崩潰,人們在街頭爭奪食物,一片末日景象。

當時,影評網站紛紛給它打出低分,觀眾覺得它很無聊。直到新冠疫情暴發后,影迷們翻出這部老電影,才意識到它早就預言了疫情中會發生的很多事情。有的影迷感慨道:初看不知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

這部電影主要取材于2009年甲型H1N1流感事件,部分取材于更早的SARS事件。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暴發時間介于SARS和新冠肺炎之間,世界范圍內造成1.8萬人死亡。這還僅僅是統計數字,疫情后半段各國放棄統計,據數學模型推算,總死亡可能在十幾萬到五十幾萬人之間。

《傳染病》用藝術手法對疫情溯源進行了虛構:它先在蝙蝠身上變異,又感染到豬,再感染到零號病人。這取材于甲型H1N1病毒流行,它最初被發現在養豬場,長期命名為“豬流感”。

但是科學家也推測,豬只是這個病毒的中間宿主。2017年,電影上映6年后,武漢病毒研究所又確認SARS病毒來源于蝙蝠。《傳染病》從第一個情節到最后一個情節,反復表現溯源過程,意在提示大家去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

電影不厭其煩地展示病人的病癥和死亡過程,一眾明星自毀形象,表演嘔血、窒息、掙扎、吐白沫等場面。這并非是在獵奇,而是高度還原SARS和甲型H1N1流感病人的痛苦,意在將呼吸道傳染病的危害警示世人。為防止感染,這些病人死亡時都沒有家人陪伴,影片很醒目地表現了這個細節。

《傳染病》大部分情節沒什么戲劇性,只是在如實地記錄發病、溯源、治病和死亡過程。戲劇性情節主要集中在阿倫身上。他名為“調查記者”,實際上靠散布陰謀論牟利。

紙媒時代,報刊編輯會起到過濾作用,把奇談怪論排除掉。但是在影片的背景時代里,社交媒體已經有很大影響。阿倫通過社交媒體散布謠言,迅速制造社會恐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阿倫成為疫情最大受益者,甚至警方逮捕他之后,還得求他在社交媒體上予以澄清,消除影響。

傳染病傳染的不光是病毒,還有社會恐慌,這種現象自古就有。在歷史記錄中,人們不惜殺人獻祭,或者襲擊異族、異教民眾,認為是他們惹怒了上蒼,導致瘟疫。

這種心態一直延續到現在,平時并不暴發,天災人禍時才能表現出來。甲型H1N1流感流行時,還沒有出現阿倫這么有影響力的人物,但是小謠棍并不少。影片把他們的所作所為集中在這個角色上,用來提示非理性心態的危害。

影片另一個戲劇點是疫苗,流感年年變異,研發新型疫苗需要一個過程。在影片中,確認新病毒后133天才研發出疫苗。再通過臨床試驗、生產和分發,一年后才能普及。為爭奪疫苗,影片中還發生了綁架外國醫生的事件。十年后,疫苗確實成為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而影片設定的這個研發速度,差不多就是新冠疫苗的真實研發速度。

《傳染病》制作成本僅6000萬美元,分在這么多明星身上,每個人沒有多少錢,不少人是在檔期中撥出時間來參演。影片制作周期也很短,甲型H1N1流感流行尚未結束就迅速立項投拍。可以說,《傳染病》是一部美國版的《中國醫生》,這些影片都反映了影視人的社會責任感。參加這種電影,真的不是為了錢。

(作者系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委員,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標簽: 社交媒體 呼吸道傳染病 社會秩序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