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中國空間站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以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口,與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形成空間站組合體。
神舟十三號乘組是入駐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批航天員。6個月的在軌飛行中,他們完成了,兩次太空行走以及多項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項目,如首次通過遙操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他們在空間站中組織和參與了一系列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播活動,包括兩次太空授課、一次面向美國小朋友的問答互動,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天宮畫展、青少年天地互動等等。此外,他們還是首批在太空度過元旦和春節的中國航天員,并在節日期間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習俗。
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網
1. 中國載人航天最長的飛行
神舟十三號乘組是首個在軌駐留6個月的乘組。6個月,也是未來中國空間站運營階段常態化駐留的周期。
實現這一飛行周期之前,我國的載人飛行任務經歷了從短期、中期發展到長期的階段:神舟五號任務,楊利偉在太空遨游了21小時23分;從神舟十號的15天到神舟十一號飛的33天,我國載人航天開啟中期太空飛行的新一頁;作為入駐中國空間站的首批航天員,神舟十二號乘組在太空生活了3個月,這一數字進一步被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延長到了6個月。
越來越長的任務周期,意味著航天員得以開展更多的在軌工作——從空間出艙、交會對接等載人航天關鍵技術突破到在軌組裝建造、機械臂操作等空間站技術試驗,從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的驗證到更多空間應用、科學實驗的開展。這一切,為中國空間站的長期在軌運營奠定基礎。
2.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與空間科學實驗
目前,由于問天號和夢天號實驗艙尚未發射,中國空間站這一國家太空實驗室尚處在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完成了四類太空科學技術實(試)驗研究任務。
一、驗證了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機械臂大負載操控技術等關鍵技術。
二、進一步驗證了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三、完成了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等領域的科學技術實(試)驗與應用,并會把實驗樣品帶回地球做進一步的研究。
四、測試驗證了空間站上各系統的性能以及聯調匹配問題。
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網
3. 中國女性首次太空行走
出艙活動(EVA)又被稱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員離開載人航天器密封艙進入太空的活動。由于太空環境惡劣,航天員要面臨失重、低氣壓和氣溫不穩定、強輻射以及微流星等諸多挑戰。本次飛行任務中,神舟十三號乘組完成了兩次太空行走,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艙外航天服巨大且笨重,航天員需要消耗大量體力來克服慣性和控制姿態,加之女航天員體型普遍更小,身體關節與航天服不夠貼合,因此女航天員的太空行走比例一直不高,僅為6.8%。但中國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通過技術革新,能夠適應不同體型,并在關節部位增加了多組密封軸承,對航天員體力的要求大大降低。
神舟十三號翟志剛出艙執行任務|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網
依靠“飛天”艙外航天服,神舟十三號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中,翟志剛與王亞平完成了機械臂懸掛裝置與轉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任務。第二次太空行走,翟志剛與葉光富完成了全景相機C抬升、艙外作業點腳限位器安裝及相關工效驗證、攜物轉移驗證等任務。
兩次太空行走進一步驗證了核心艙氣閘艙、艙外服、機械臂的功能性能,進一步考核了出艙活動相關技術、艙內外航天員協同以及天地協同能力,為后續出艙活動進一步積累了經驗。
神舟十三號王亞平出艙執行任務|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網
4.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
面向青少年的航天科學教育,一直是我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的神舟十號/天宮一號飛行中,王亞平與聶海勝、張曉光實施了我國第一次太空授課。
本次飛行開啟了中國空間站的首次太空授課。“太空教師”王亞平和翟志剛、葉光富在天和核心艙先后完成了兩次內容更加豐富的授課,并且與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合作開展“天宮問答”活動,回答了美國孩子們的提問。
航天員們在微重力環境中將飲用水、過飽和溶液、冰墩墩等玩出了花,還向孩子們生動展示了空間站的生活設施以及天和核心艙內科學實驗柜的功能、操作與樣品。相距天地、卻仿佛近在咫尺的直播,讓孩子們對航天員的生活、工作和國家太空實驗室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
隨著本次任務的結束,“太空教師”王亞平成為中國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航天員和首位進駐中國空間站并執行出艙任務的女性。神舟十三號乘組平安返回后,經過載人工程全面系統的綜合評估,中國空間站建設任務也將正式從關鍵技術驗證階段轉入建造階段。
歡迎回家,神舟十三號!
參考文獻:
[1]王翔, 王為. 天宮空間站關鍵技術特點綜述[J]. 中國科學:技術科學, 2021, 51(11):12.
[2]靳召君, 劉迎春. 參與空間科學與應用操作的航天員職責[J]. 載人航天, 2012, 18(5):9.
[3]趙燕. 中國載人航天首批航天員選拔歷程[J]. 人民周刊, 2016(20):2.
[4]占康. 王亞平 進駐中國空間站的首位女航天員[J]. 航天員, 2021(5):4.
[5]強靜, 吳大蔚, 安德華. 世界女航天員概況[J]. 國際太空, 2012(6):7.
[6]蔡琴. "創造歷史紀錄的女航天員們." 航天員 3(2021):6.
[7]龐之浩. 承上啟下的神舟13號太空飛行任務[J]. 國際航空, 2021(10):5.
[8]王曉宇. 神舟十三號——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的收官之戰[J]. 國際太空, 2021(10):3. 科學審核:王兆魁,清華大學航空宇航工程系主任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