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科幻史中的人工智能

發布時間:2022-04-18 13:49:51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我,機器人》,[美]艾·阿西莫夫著

《人工智能》電影海報

我們所謂的“AI”,指的是“人工智能”。關于人工智能的來源,我們不妨追蹤一下科幻史中的相關概念。

就主流觀點來看,人類以外的物體都是不存在智能的。要想有智能,必須先造出一個載體,最“完美”的方式自然是造出一個人來。

事實上問世于1818年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就是一部人造人的故事??茖W家弗蘭肯斯坦通過拼湊器官的方式,造就了一個新人。但由于他與人類社會的種種隔閡,最終釀成一場悲劇。小說作者英國女作家瑪麗·雪萊自身的經歷就十分坎坷,這部作品多少有些自我投射的意味。

機器人概念的真正出現,則要仰賴于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創作的《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這是一部戲劇,被譽為“荒誕戲劇”的開山之作。這部戲劇簡稱R.U.R,其中一個R就是Robot——機器人。這個詞在英文中本不存在,作家根據波蘭文和捷克文中“勞役、苦工”等詞匯造出了這個詞。由于這部作品的巨大影響,該詞迅速進入各大語系,后來則成為“機器人”的標準表述。

其實在robot之前,英語中還有一個表示機器人的詞,那就是android。這是一個相當古老的詞匯,牛津英語詞典中甚至追溯到1728年的《百科全書》。該書是以英文編撰的最早的百科全書之一,書中認為android是德國哲學家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約1200—1280)制作的一款自動機。

事實上在人類尚未進入電氣時代之前,android更像是一種發條玩偶。18世紀70年代瑞士鐘表匠也曾制造出一個能夠書寫的小男孩模樣自動機,它被稱為“筆者”。而在紀念喬治·梅里埃的電影《雨果》(2011)當中,那個機器人同樣是一個發條機器人。android一詞在科幻作品中也曾廣泛使用,但最終還是為robot所取代。作為一種移動操作系統,Android現在被我們翻譯為“安卓”。

其實真要追溯起來,這種人形自動機在中國古籍中早有出現。在《列子·湯問》中就收有《偃師造人》一文,講述了一名古代工匠如何造出一個惟妙惟肖的機器舞者的故事。

最早進入中國的機器人影視作品應該是美國科幻片《未來世界》(1976)。這部影片本是另一部機器人科幻片《西部世界》的續集(就是前幾年風靡一時的科幻劇《西部世界》的前身),但引入中國之后引起了巨大轟動。

歷數有關機器人的科幻片,可謂不勝枚舉。美國科幻片《機器人歷險記》《機器人瓦力》《機器人9號》等等,還有日本科幻片《我愛奇諾奧》、印度科幻片《寶萊塢機器人之戀》等等。2021年新上映的《芬奇》也描寫了一個人與一個機器人的故事。

其實我們都知道,真正的機器人未必就是人形,它只是“人工智能”的代名詞。但為什么我們一提到機器人,就會想到一個鐵頭鐵腦鐵胳膊鐵腿的人形家伙?這一點的主要貢獻,可以說來自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

作為一名高產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一生著述頗豐,但最重要的還是兩大系列:“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他早年的機器人科幻短篇都收錄在《我,機器人》和《其余的機器人》等作品集中,后來他又寫出人類偵探與機器人偵探聯手破案的科幻長篇《鋼窟》和《裸日》等作品。此外還有一些相對獨立的機器人科幻短篇,比如著名的《二百歲人》。《我,機器人》和《二百歲人》都已被拍成電影。在這些作品中,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機器人學三定律”,成為機器人科幻的一代典范。

真正以人工智能為標題的科幻電影,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人工智能》(AI)。在這個故事里,人工智能依舊是人的形象,但更強調了“智能”的概念。故事改編自英國科幻作家布萊恩·奧爾迪斯的科幻小說《整個夏季的超級玩具》。

《人工智能》的問世也算是好事多磨。早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就計劃拍攝這部影片,但屢遭坎坷,未能如愿。1999年庫布里克離世后,斯皮爾伯格接手拍攝工作,終于讓影片于2001年問世。而提到2001,我們就不能不想起庫布里克執導的另一部科幻名片《2001:太空奧德賽》;也不能不想起其中那個令人印象極為深刻的人工智能“哈爾”。

(作者系北京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主要從事科幻與科普創作)

標簽: 人工智能 阿西莫夫 庫布里克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