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陳學庚:從中專生到院士

發布時間:2022-05-14 08:35:15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扎根邊疆創新農業機械

1960年,13歲的陳學庚隨父母支援新疆建設。后考入奎屯農機學校機械專業,畢業后分配到130團農業機械廠工作。

1992年,陳學庚被調到新疆農墾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在那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業機械創新工作。他帶領團隊研發的棉花鋪膜播種機系列和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機等,填補國內外農業機械的空白,為新疆棉花生產的兩次大幅度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3年,陳學庚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專畢業生成為院士,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誰是英雄,‘戰場’上見分曉。”

陳學庚,1947年4月29日出生于江蘇泰興市,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科研團隊先后研發出棉花鋪膜播種機系列和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機,為新疆棉花生產的全程機械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研制鋪膜播種機

20世紀80年代前,新疆棉花生產的總體水平很低。為了提高新疆棉花生產水平,1979年,兵團引進地膜植棉技術。但是,人工鋪膜一天只能鋪4分地;在地膜上點種,進度慢、勞動強度大……鋪膜、播種效率低成為當時推廣地膜植棉技術,提高新疆棉花單產的“攔路虎”。

為了掃除這個“攔路虎”,當時還在農七師130團的陳學庚帶領地膜機研制小組在沒有任何可借鑒技術的前提下,于1983年完成了2BMS型鋪膜播種機的研制,班次作業效率相當300個人工。

1984年至1994年間,陳學庚團隊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氣候條件和農藝要求,繼續研制、推廣了多種鋪膜播種機,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鋪膜播種機的推廣,有效地推動了新疆地膜植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棉花單產水平的大幅度提高。1990年,全疆地膜植棉面積占全疆棉花面積的78.5%,皮棉畝產比1980年提高了1.5倍。兵團人均管理棉田面積提高了一倍。

研制膜下滴灌精量播種機

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新疆棉區無霜期短,有效積溫不足的問題,兵團開始推廣“密矮早”植棉技術。為了保證密度,播種時,每穴下種3~4粒。因此,出苗后,需要大量的人工將地膜下的苗放出來,每穴保留一棵壯苗。到90年代末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時,這個問題成為提高兵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快速發展的第二只“攔路虎”。

水資源不足是新疆農業生產發展的瓶頸。為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上世紀90年代末期,兵團開始引進、研究棉田滴灌技術,并創新了膜下滴灌技術,填補了世界棉田滴灌技術空白。但是,如何將鋪膜、播種與鋪管融為一體,成為影響新疆農業快速發展的第三只“攔路虎”。

面對這兩個難題,陳學庚團隊主動承擔起研制適用于膜下滴灌的精量播種機的任務。經過4年奮斗,在一無先例、二無資料的情況下,于2002年自主創新了一次作業完成8道工序的2BMJ-12氣吸式精量播種機,填補了世界同類機具的空白。

播種裝備的創新有效地提升了新疆棉花生產的勞動生產率。以兵團為例,2002年棉花生產每畝投入人工8.5個,2004年就下降到3.1個;每個職工平均管理棉田面積由2005年的1.7公頃提高到2010年的6.7公頃。

“為子孫后代留一片凈土”

新疆地膜植棉技術在提高棉花單產的同時,也帶來了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殘膜污染問題。近年來,殘膜回收問題成了陳學庚關注的重點。他下定決心:“我的余生就是要和國內眾多科技工作者一起奮斗,攻克農田殘膜治理瓶頸,為我們子孫后代留下一片凈土。”

2015年,他和團隊開始全力攻關。目前,他們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發成功一次作業完成殘膜回收全套作業程序的聯合作業機,當季殘膜收凈率達到90%;且回收后的殘膜含雜率低,為資源再利用創造了條件。

如今,年過古稀的陳學庚依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2017年,他進一步提出了農機、農藝、農膜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殘膜污染的新理念。

(作者系新疆農墾科學院棉花所研究員)

標簽: 農業機械 快速發展 子孫后代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