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聯合國將每年的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創建美好家庭,需要很多因素的配合。筆者認為,我國家庭常見的一個問題是父母缺乏和子女的邊界感。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健康的界限,創造美好的家庭呢?
互相尊重,彼此獨立
健康的家庭界限需要彼此尊重,而不是單方面的服從。
中國家庭缺乏界限,既有傳統的觀念影響,也有現實的焦慮。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為了生存資源的最大化和社會結構的穩定,往往將孩子視為家族血脈的延續,孩子的一舉一動關乎父母顏面,飛黃騰達是“光宗耀祖”;做了錯事則“家門不幸”。對現實的過分焦慮,則讓很多家長立志“雞娃”,為了“卷”出成功,經常對孩子耳提面命、越俎代庖。
今年上映的電影《愛情神話》有這樣的情節:年過四十的老白已經做了父親,可是他的母親依然不經許可、隨意進入他的房子,經常自作主張拿走他的私人物品。在前兩年的熱播劇《隱蔽的角落》有一位母親,為了逼孩子喝牛奶,甚至大打出手。
夸張的藝術來源于生活,父母打罵孩子、“檢查”孩子日記、偷聽孩子電話、闖入孩子房間等行為并不鮮見。這一切都是假借“為你好”的名義而行之。而實際上是將孩子視為沒有獨立意志的附屬品,借助對孩子的關心、照顧來實施控制,剝奪孩子的自主權,甚至羞辱孩子的尊嚴。
還有一些父母缺乏獨立意識,把孩子當作情緒垃圾桶。更有甚者,當自己無法處理好夫妻關系,把孩子當作延續夫妻關系的繩索,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紀伯倫這首《致孩子》,值得每一位家長誦讀。
拉開距離,建立健康界限
要建立健康界限,本質上需要家長跟孩子拉開心理距離,區分孩子的事、大人的事和共同的事。
家庭里有屬于共同的事務,大家都需要付出。比如說家務勞動分工合作、家庭共度的時間、家庭禮儀傳統等。但還是有很多是屬于個人的事,不宜攪和在一起。作家張大春曾經寫過,9歲的兒子不讓媽媽用他的新橡皮,他認為兒子吝嗇小氣、不與人分享。盛怒之下要孩子用筆寫下“不準別人分享的東西”,兒子哭著使勁在紙上寫下了他9年來寫的最大的字——“我的身體”。這讓張大春極為震撼,他意識到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父母卻沒有尊重孩子。
在網絡上,我們經常看到家長哭訴輔導孩子功課多不容易,父親氣得血壓爆表,母親氣到心臟要搭橋……這也是很典型的缺乏邊界,分不清自己的事還是孩子的事。有健康界限的父母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不會因為孩子偶爾完不成作業或者考試失利,就認為“父母尊嚴”受到了冒犯;不會因為孩子沒有達到學習目標,就認為自己教育的徹底失敗。
“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幫助,而不是凌駕和代勞。
學會放手,培養獨立人格
父母和子女的界限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很小的時候,需要更多的關照呵護,所擁有的自由選擇的空間也很小。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的增強,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自主需要,要尊重他的獨立意志,允許發表不同意見,接受彼此的界限越來越大。父愛、母愛都需要隨著子女的成長,逐步放手。“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一些父母認為,孩子不聽從自己的建議就是在較勁,是對自己的蔑視,這樣就很容易把教養孩子視為權力的爭奪,導致情緒失控。父母歇斯底里的情緒爆發,可能短時間之內讓孩子因為恐懼而屈服,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獨立能力的增強,將越來越遠離父母。
“你要向他們學習,而不是使他們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會在昨日流連。”健康的家,需要彼此理解和相互尊重。父母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善于理解和溝通,并作為引導者,展示一個成熟的人該如何生活。家長學會放手,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作者系親子作家、金牌閱讀推廣人)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