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普網訊(記者陳杰)6月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付巧妹研究員團隊聯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多家單位完成的科研成果,日前在《遺傳學前沿》(Frontiers in Genetics)雜志在線發表。通過大規模線粒體全基因組的捕獲、測序和分析,揭示了陜西省北部(以下稱“陜北”)地區石峁人群主要為本地起源,同時也證明了石峁文化與陶寺文化有關人群之間的母系遺傳聯系。
石峁遺址(又稱“石峁城”),位于陜北地區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距今約4300-3800年,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時代最大的城址之一。由于石峁城以及石峁文化的重要性,石峁居民來源的相關研究成為學者們長期關注的熱點。
為深入探究石峁人群的來源,以及他們與周邊地區尤其是山西南部(以下稱“晉南”)地區龍山時代另一重要遺址——陶寺遺址中人群的潛在融合、交流等科學問題,付巧妹團隊通過合作從陜北(11個遺址132例)和晉南(2個遺址40例)地區共計13個遺址中,成功獲得了172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碳十四年代矯正后為距今4836-3253年)的人類線粒體全基因組。
該研究172例樣本地理位置與年代 古脊椎所供圖
付巧妹介紹說,在陜北地區仰韶時代晚期廟梁遺址和五莊果墚遺址人群中,其所攜帶的母系遺傳成分主要以東亞北方人群的成分為主導,且與東亞北方其他地區人群相比,與黃河流域古人群關系較為密切。而在龍山時代石峁城內部,盡管位于不同地點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等級和社會地位,他們之間具有非常近的母系親緣關系。同時,位于石峁城周邊同屬于石峁文化的人群(木柱柱梁遺址、神圪垯梁遺址、新華遺址、寨山遺址)與石峁城內人群仍具有較近的母系遺傳聯系。“以上結論暗示了在陜北地區,石峁城與周邊人群之間,不僅有文化的影響,也同樣有著較為廣泛的人群互動。”
通過將這些石峁人群(也包括石峁城周邊人群)與較早期古代人群(包括陜北地區內部以及周邊區域的人群)對比分析后,研究團隊發現,石峁人群和陜北地區本地較早期人群——仰韶時代晚期廟梁和五莊果墚人群的遺傳聯系最為緊密。另外,石峁人群也顯示與黃河中下游河南地區仰韶文化青臺遺址中人群顯示出的些許母系遺傳聯系。付巧妹說,陜北地區仰韶時代晚期到龍山時代人群體現了遺傳結構的連續性,也暗示石峁人群主要為本地來源,同時與黃河流域其他古代人群具有一定的遺傳聯系,并不是被外來人群所代替。
團隊研究發現,石峁人群與同時期龍山時代(而不是仰韶時代晚期)黃河中下游的古人群遺傳關系更為緊密。在這些同時期的人群中,石峁人群與位于黃河中游晉南地區陶寺人群(包括陶寺遺址和周家莊遺址)具有最密切的母系遺傳聯系。這一結果也和既往關于石峁與陶寺文化聯系的考古研究結果相印證,同時也表明,在龍山時代,石峁人群與周邊人群有著強烈而廣泛的人群互動,這種互動不僅僅是在陜北地區,也存在于黃河中游晉南地區。
相比于中國其他現代人群,石峁人群與現代漢族人群,尤其是和中國北方(以秦嶺-淮河為界)漢族人群之間母系遺傳聯系最緊密。此外,在已發表的仰韶時代和龍山時代的古人群中(如甘肅-青海地區、山東地區,以及河南青臺遺址,也包括本研究中涉及的石峁和陶寺有關的遺址),中國北方漢族人群和石峁人群的母系遺傳關系最近。這說明,與這些人群相比,石峁人群對現代北方漢族可能有更大的遺傳貢獻。
付巧妹表示,本研究為利用古DNA技術探究了石峁人群的來源以及他們與陶寺遺址中人群的遺傳聯系和交流歷史;為進一步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研究團隊將進一步結合該地區人群核基因組和Y染色體研究,更深入地了解這些人群遷徙和演化歷史,以及石峁人群社會結構等問題。”
該成果論文通訊作者為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何駑研究員,第一作者為古脊椎所碩士研究生薛家旸、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王文君博士、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邵晶研究館員、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戴向明研究館員。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基礎研究領域青年團隊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鄭州大學“中華文明根系研究”項目、騰訊探索獎、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經費支持。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