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改變高鹽飲食,這些減鹽技巧來助力

發布時間:2022-06-11 05:05:28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古人調味,會用鹽、梅、酒。從古至今,咸作為“百味之首”,讓人們的一日三餐變得有滋有味。但在盡情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時,高鹽飲食卻逐漸成為現代生活中的“隱匿殺手”,帶來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腦卒中等多種嚴重的疾病,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近日,黑龍江省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五病房副主任郭宏教授在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采訪時提醒:“日常飲食要清淡且富有營養,不能因為口腹之欲而追求‘重口味’,鹽吃多了有百害無一益!”

高鹽飲食對心腦血管危害最嚴重

郭宏指出,在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中,高鹽飲食排在第一位。《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人均每日烹調用鹽9.3克,有些家庭甚至達到了11.2克,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每天最高5克的標準。

食鹽的攝入量與血壓高低密切相關。膳食中鈉鹽攝入過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壓;同時,鈉離子的大量攝入,會促使腎上腺和腦組織釋放出一種特殊的因子。在這種因子的“煽風點火”下,血管細胞興奮性容易“失控”,結果表現為動脈收縮,血壓增高。鈉攝入量每增加1克,收縮壓隨之平均增高2.86毫米汞柱。而血壓升高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也是冠心病和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

郭宏指出,大約62%的腦中風和49%的冠心病其起因源自高血壓。調查表明,在美國60歲左右的人群中,每天食鹽量超過4克,患腦卒中的幾率明顯高于日均吃鹽少于1.5克的人,而且每天食鹽攝入增多0.5克,腦卒中的風險就驟增17%。

另外一項調查顯示,2017年在全球范圍內,飲食風險奪走了1100多萬成人的生命。

在高鹽飲食相關不良事件中,除了心腦血管病以外,還易誘發腫瘤、視力障礙、認知能力下降、性功能障礙、妊娠并發癥及肝腎疾病的可能。

郭宏介紹,我國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一般人群每日鹽攝入量應控制在約5克以下。

日常生活中的減鹽小技巧

實踐證明,適當控制鹽的攝入,對于預防心腦血管病等意義重大。那么,“限鹽”到底應該怎么限呢?

郭宏提出了如下幾點建議:首先是替代法,即在烹調時多用醋、檸檬汁、姜等調味品,以替代一部分鹽和醬油;二是借助限鹽勺,幫助量化和控制用鹽量;三是少食各種肉類,因為肉類烹飪時用鹽較多,容易超標;四是盡量遠離腌制、煙熏、零食等加工食品,如泡面、火腿腸、腌醬菜、豆腐乳等,這些加工食品多為高鹽食物,盡量少吃;五是仔細查看包裝上的食品營養標簽,如表示每100克食品的含鹽量,數值越高則含鹽量越大。

用低鈉鹽、鉀鹽代替普通鈉鹽

郭宏認為,以碘鹽為基礎的低鈉鹽(氯化鈉含量70%,氯化鉀含量30%的鹽)值得提倡,與普通鈉鹽相比,低鈉鹽有兩大功能,一是減鹽不減咸,幫助人體鈉鉀平衡;二是能有效防控高血壓,尤其適合中老年人和高血壓患者。但以下幾類人不宜食用低鈉鹽,如運動員、重體力勞動者或在濕熱環境下作業的人群等;腎病患者,以及服用特定降壓藥的高血壓病人。

同時,利用鉀鹽代替普通鈉鹽也不失為一個新選擇。郭宏介紹,近年國際期刊陸續發表了我國開展的“鉀鹽代替普通鈉鹽”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將普通鈉鹽換成鉀鹽,這種干預措施每年可避免近5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另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與服用普通鈉鹽的人群相比,改用鉀鹽的人群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可減少14%,嚴重心血管事件減少13%,所有死因死亡率減少12%。

標簽: 認知能力 美味佳肴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