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今日報丨黃河流域生態“家底”如何 ?這份年度報告回答了

發布時間:2022-08-16 18:43:48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科普時報訊(記者胡利娟)黃河流域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其生態“家底”如何?

8月16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黃河生態研究院對外發布的年度報告《黃河流域土地利用與景觀格局演變》顯示,我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土地利用的需求和政策措施,對黃河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影響較大。尤其是2015年以后,黃河流域土地利用變化趨于穩定,林、草、水域等自然生態系統從面積增長轉向質量提升,生態環境呈現持續向好的趨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土地利用變化是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生態最直接客觀的反映,其引起的景觀格局演變,能夠顯著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為全面了解黃河流域生態情況,我國以自然地理為基礎的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利用遙感監測等數據,對黃河流域近40年(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與景觀格局的變化進行了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林草等生態工程推動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系統改善趨勢明顯,特別是林地、濕地水域恢復明顯。

黃河流域草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等生態用地占 70 %以上,大都分布在黃河源頭和黃土高原等生態脆弱區。為遏制黃河流域生態惡化態勢,我國先后啟動了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坡耕地整治、濕地保護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經過數十年的建設,工程的實施為提高區域植被覆蓋面積、提升生態系統功能、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做出了重要貢獻。自2000年以來,林地和濕地水域面積分別增加了3.21%和6.26%;草地面積扭轉了快速下降的趨勢。生態用地的增加面積主要位于生態脆弱的三江源區、黃土高原地區,在水源涵養、減少水土流失、調節小氣候、防風固沙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不但為農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自然環境,也為生態服務價值及其實現提供了機會。

然而,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仍然脆弱,景觀格局呈現破碎化和多元化趨勢,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危機和人類發展等多重任務方面仍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

如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來自林草、生態、環境、地理等行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建議:一是保障生態用地優化黃河國土利用空間格局。上游地區應加強草地恢復,保持林地面積,根據生態優先的原則,合理控制城鄉、工礦、居民用地增長過快。中游地區應努力鞏固當前取得的生態保護成果,避免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積的再次減少。下游地區應加強系統的國土空間綜合利用,充分發展城市林業、城市草地、城市農業等生態空間,將城市發展和生態空間恢復相結合。

二是生態質量優先推進黃河生態保護修復。應從提高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生態質量出發,進一步提升上游水源涵養和防風固沙功能,特別是提升草地生態質量,為野生動物提供優質棲息地。以提升中游地區水土保持功能為核心,推動林地、草地和水域高質量發展,在鞏固現有面積的同時,提高生態保育用地的供給、調節、文化和支持服務功能。在下游地區,應強調推進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將森林、草地、水域保護與城市建設相融合,構建生態良好、環境適宜的宜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是實施生態工程加強內流區等生態退化區治理。針對三江源、秦嶺、甘南、祁連山、黃土高原、長江三角洲等重點生態退化或脆弱區,應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草原濕地保護、荒漠化防治等生態修復項目,在鞏固林業工程實施成果的同時,進一步改造退化森林、草原和水域,改善各類棲息地。

四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黃河高質量發展。應利用好市場和政策激勵措施,加強可持續森林和草原創新技術的開發,探索創新多元化的森林和草原生態價值實現途徑,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與核算體系。探索建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促進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共同發展,在解決生計、提升福祉的基礎上,加強氣候變化緩解和適應,解決生物多樣性危機。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增值模式,創新研發生態價值產品,以適應氣候變化為目標,大力發展適應黃河流域氣候變化的林草產業發展,培育林草生態產品,保障黃河流域經濟、生態、社會高質量發展。健全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大力發展市場補償機制,引進民間資金,保護中上游林草植被,促進森林、草原和水域可持續發展。

標簽: 黃河流域 土地利用 生態保護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