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科學家故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弘揚科學家精神
近日,我國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實施的“深地工程”獲得重大突破,“深地一號”順北油氣田基地測試獲高產工業油氣流。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幾乎全世界都認為中國沒有大型油田存在。為了摘下“貧油國”的帽子,我國“老一輩中國石油人”扎根戈壁雪原,奮戰在石油會戰最前線,其中就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慶忠。
八年艱苦開啟勘探事業
1930年10月10日,李慶忠出生于昆山縣玉山鎮,其祖父、父親皆是當地有名的醫生。5歲那年,李慶忠父親前往上海行醫,全家隨遷。高中畢業后,李慶忠考入了清華大學機電系。因熱愛物理學,轉至物理系深造。
1952年9月,李慶忠響應號召提前一年畢業。在填寫畢業分配志愿時,他堅定地寫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工作崗位上去,堅決服從組織分配。”剛到新疆時,李慶忠任中蘇石油股份公司地質調查處準噶爾地球物理大隊第9/53重力勘探隊副隊長,主要從事磁重力測量工作。這項工作十分艱苦,工作地點大部分是在新疆的茫茫戈壁灘或崇山峻嶺之中,勘測隊不僅要面臨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面對不時突襲的野狼。
1955年,克拉瑪依克1井探測出工業性流油,新中國的第一個大油田誕生了。李慶忠在這片疆域一待就是8年,從23歲到31歲,從一名青澀的畢業生,成長成為了一名出色的物探隊員,茫茫戈壁見證了一個報國青年的寶貴青春。
大膽創新開拓勘探新局面
1964年,李慶忠被調往東營參加華北石油勘探會戰。與東北地區油田相比,華北地區油田屬于典型的復雜斷塊油田,原有的二維地震勘探方法很難準確地搞清地下情況,嚴重影響了當時的石油開發。
面對這一難題,李慶忠提出了“去噪、定向、辨偽、歸位”的八字方法。1966年,李慶忠首次提出了三維地震勘探的方法和原理,應用此種技術方法,1967年,我國第一張三維歸位構造圖在東辛油田誕生。之后,李慶忠又設計了“束狀三維地震”采集測線以克服多次波干擾,從而獲得更深層的地質資料。
1974年,他提出了用“兩步法偏移”實現三維偏移的歸位問題,而且論證了它與“三維一步法”全偏移的誤差均在允許的精度范圍內,這項發明比國外早了5年。時至今天,“兩步法偏移”技術依然擁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和旺盛的技術生命力。1975年,應用李慶忠提出的“積分法繞射波掃描疊加偏移”技術進行數字處理,便迅速查明了商河西油田地下構造形態,為我國地質勘探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力求真相挑戰物探偽科學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地球物理國際公司聲稱發明了一種直接找油、找水、找煤的巖性探測技術,時下諸多機構、媒體紛紛引入并研究。但李慶忠始終對此法持懷疑態度,他認真分析其中的數據和曲線,在1996年發表論文平息了這場偽科學風波。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艾菲”重力直接找油技術在我國被廣泛宣傳,并造成經濟損失。李慶忠研究后發現那不過是一種精度很低的重力梯度儀,并于1997年發表論文,揭露了該設備的偽科學本質,從而使其退出了勘探市場。
談及堅持科學真理的問題時,李慶忠堅定地說:“絕不能讓偽科學泛濫,這是我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作者系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工程師)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