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今日快看!太空能源:空間太陽能電站

發布時間:2022-09-01 16:32:21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責任編輯:caobo

“媽媽,衛星為啥大多都有翅膀?”心心指著書上的衛星問道。

“那叫太陽翼,是收集太陽能的裝置,衛星的能量來源。”開開搶在媽媽之前回答道。


【資料圖】

“開開說的不錯。太陽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不會像石油、天然氣、核能一樣造成污染。因此人們會在太陽輻射較強的地方架起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媽媽笑著補充道。

“據說太陽能會受到大氣的吸收和散射影響,那不是利用率大打折扣?”開開追問道。

“是的,除了受到大氣影響,云、雨、雪等天氣、季節的變化以及晝夜交替,都會影響太陽能的轉化。而太空中沒有空氣,沒有晝夜和四季,更沒有陰云遮日和大氣的干擾,能夠接收到的太陽能比地面強烈得多,因此科學家設想建設空間太陽能電站,這樣就可以提供恒定而沒有污染的電能。而最理想的高度就是35800千米高的地球同步軌道上。”媽媽點頭道。

“要在太空建一個龐大的發電站嗎?”心心吃驚道,“科學家還真是天馬行空呢!”

“其實早在1941年,科幻小說中就有空間站將太陽能傳輸到各個行星的描述,1968年,美國人也提出了空間太陽能系統的提案。然而,直到現在空間太陽能電站仍在研究中。我國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研究主要分地面端和衛星端兩部分。2021年6月,我國首個空間太陽能電站試驗基地開工建設,重點進行空間太陽能電站、無線微波傳能以及空間信息網等技術的前期演示模擬與驗證。此外,我國還預計在2028年發射一顆試驗衛星,測試從太空到地面的無線電力傳輸技術。”媽媽介紹道。

“這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到底要如何發電呢?發電是為了服務于衛星嗎?還是真的能給地面供電呢?”開開的問題像連珠炮。

“隨著太陽能發電技術、微波轉化技術以及相關的航天技術的發展進步,科學家通過聚焦技術把無線電波聚攏在一起成為一種能,叫做束射能源,簡稱束能。于是科學家設想在空間太陽能電站安裝兩個矩形電池帆板,也就是太陽能接收轉換器,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再通過位于矩形電池帆板之間的微波輻射天線,將電能轉換成微波束能,微波束能通過微波發射天線傳回地面,最終地面接收站將微波束能轉換成電能。”媽媽解釋道。

“哦,太陽能變電能,再變微波束能,回到地面后再變回電能。”開開復述著整個過程的能量轉變。

“那未來的汽車是不是都是太陽能的,邊開邊充電,永不沒電。”心心拍手笑道。

“衛星和航天器也可以不用帶著大翅膀啦,可以減輕不少負重。”開開欣喜地說道。

“哈哈,沒錯!科學家堅信,空間太陽能電站的作用巨大,不僅僅能夠服務于太空探索,加速人類探索太空的速度,也能為地面提供大規模商業化用電,解決能源危機與環境污染問題。”媽媽說道,“不過,要想在太空中建造一個質量、體積巨大,發電功率為兆瓦級,壽命在30年以上的空間太陽能電站可并不容易,不僅要解決眾多技術難題,還要解決安全問題。比如地球軌道上那些飛行速度極快的太空垃圾,很大可能會對空間太陽能電站造成撞擊傷害。”

“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呀。不過我相信太陽這個太空能源一定會造福全世界的!”開開對未來充滿自信。

【知識卡】太空能源:空間太陽能電站

對比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太陽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然而地面利用太陽能受到多因素約束,利用率較低。科學家設想在太空中建造空間太陽能電站,解決地球上的能源危機。

空間太陽能電站通過太陽能接收轉換器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再經由微波輻射天線將電能轉換成微波束能,通過微波發射天線將能量傳送到地面,最終地面接收站在將微波束能轉換成電能,供人類使用。

然而要想在太空中建立龐大的空間太陽能電站,不僅存在眾多技術難關,還要面臨眾多風險。但科學家深信,空間太陽能發電站將發揮巨大作用,并不僅僅服務于太空探索,還能為地面提供大規模商業化用電。

標簽: 地面接收站 發射天線 微波輻射 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