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地理
(視覺中國供圖)
地球是太陽系中很特別的一顆行星,因為它擁有月球這顆巨大的衛星。很多證據表明,月球是地球最初形成后不久,一場不同尋常的撞擊事件的產物。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地球后來的演化和生命的出現、發展都因月球的存在而受到強烈影響。月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民間有中秋祭月之風,借以表達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愿。祭月、賞月,也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崇敬。
【資料圖】
古典認知中的月球
地球、月球和太陽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三個天體,分別是行星、衛星和恒星的代表。月球繞著地球公轉軌道平均半徑大約為38.4萬千米,地球和月球組成的天體系統,稱為“地月系”。月球是一顆被地球“潮汐鎖定”的衛星,因此月球的自轉周期和月球的公轉周期時間是一樣的,都是27.32天。隨著古代人逐漸加深對這顆不斷改變相位和亮度的星球的認知,人類對宇宙自然規律的思考認識也不斷提升。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過程中,由于太陽照亮的半個月球在地球上看起來會有很大的變化,我們就稱為月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月有陰晴圓缺”。最早的天文學家在這些觀測的基礎上計算和制定了歷法,并據此安排農業活動。
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容易被觀測,再加上規律性的月相變化,使它自古以來就對人類文化產生重大影響。如月球上明亮的高地和黑暗的“海”的對比,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中創造出不同的形象,像是月球上的人、兔子、野牛、嫦娥、玉兔、螃蟹等。在許多史前和古代的文化中,月球化身為月神,或其他超自然的現象和占星圖的月亮,到今天仍然被繼續傳播。
工業文明下的月球
當伽利略把他的望遠鏡轉向月亮并識別出山脈、環形山和“海”,無疑刺激人類去想象和探索另一個世界。對月球的探索,促進了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并且改變了人類對自身的看法。從遙望想象到精細探索,工業文明無不自信地對月球強調:人類,來了!
月球是人類登陸過的第一個地外星球。蘇聯的月球計劃在1959年發射了第一艘登月的無人太空船,而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則實現了載人登月任務。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在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并傳回了世界首張月球背面的照片。
技術的不斷步進,使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和認知越來越深刻。事實上的月球是這樣的:由于沒有大氣圈的存在,目前探測到月球上并沒有液態水、也沒有空氣、也就沒有臺風、颶風和沙塵暴。月球上是一個寂靜的世界,只有遍布的隕石坑。月球本身不發光,由于沒有大氣層,天空永遠是一片漆黑,太陽和星星可以同時出現。由于沒有空氣,月球上的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溫度可高達127.25℃,夜晚溫度可低至-183.75℃。由于沒有大氣的阻隔,紫外線強度也比地球表面強得多。
未來視野下的月球
月球優越的太空地理位置,是人類探索太空的跳板。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從月球上發射太空探測器成本非常低廉。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未來月球離地球的距離可能并不再“遙遠”。月球從地球撞擊而來,因此月球上可能會富含一些地球深層的金屬礦物質。在地球資源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月球資源、太空資源將來是一個良好的選擇。比如,月球上有豐富的氦-3(氦的同位素),它是一種潛在的核聚變材料,也是一種無污染的能量來源。
而我國探月工程更牽動著無數國人的心。未來我國將實現對月球南極的探測,將3名宇航員和月面著陸器送上月球,完成登陸、巡回、采樣、研究、返回等多重任務。探索月球將會在太陽系的起源問題上帶來全新的觀念,對月球的研究無疑會讓我們對地球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系廣東省陸豐市林啟恩紀念中學教師、廣東省羅明軍名師工作室學員)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