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學術界關注的知乎年度科學盛宴“向科學要答案”日前收官,活動中與科學相關的專業討論獲得1822萬多次點贊,相關科學話題的瀏覽量高達51億次,84.2萬內容創作者參與科學問答,有近320萬條與科學相關的專業評論……
原來,科學普及也可以這么颯!作為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翼,科普工作關系到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科學知識普及,我國科普工作兼程并進,社會科普熱情持續高漲,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升。
如何讓優質的科普內容更廣泛有效地觸達用戶,是科普界一直努力解決的難題。在日新月異的全媒體時代,科技革新為科普傳播模式的改變提供了契機,在知識共享中科普的價值也得以高效釋放。
(相關資料圖)
傳播模式更加多元化
今年6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公眾接受信息的渠道,同時也助推科普傳播形式發生巨變。知乎相關負責人告訴科普時報記者,互聯網尤其是內容平臺的發展,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人們不再僅僅依靠書本、期刊中獲得有限的科學知識。“大量專家院士、明星學者、科研機構,到跨界從業者、科學愛好者,聚集在新媒體平臺,既可以做科普傳播,也能進行專業討論,可謂一舉兩得。”
過去,科普內容的傳播渠道主要包括科普參觀活動、展覽、講座等線下體驗活動,科普報刊、書籍、音像制品等出版物,以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如今,各種內容平臺紛紛涌現,從微信公眾號、頭條等平臺上以圖文方式呈現的科普文章到喜馬拉雅、得到等平臺上的科普音頻,到知乎上科普類圖文、視頻內容,再到抖音、快手等平臺上傳播的科普短視頻和以B站、西瓜視頻為主要傳播陣地的科普中視頻,科普的呈現形式已經越來越多元化。
“創新的傳播模式一方面降低了公眾接觸知識的門檻,另一方面以生動的形式豐富了知識表達的形式,拆除知識傳播的時空壁壘,使得知識的創作和傳播都更為便捷。”抖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更為重要的是,科普工作者也能在平臺上挖掘更廣泛的受眾人群,點燃更多人對科學的熱情。
內容創作進入爆發期
相較于傳統傳播渠道,新媒體時代下的科普傳播有著更強的互動性,擁有更多反饋機制,創作者可以通過點贊、轉發和留言評論,了解用戶喜好和接受習慣,及時調整內容以滿足受眾的需求,從而獲得更好的科普效果。
知乎答主“看風景的蝸牛君”告訴記者,新媒體等創新科普渠道的優點是信息量大、內容生動豐富、互動性和時效性強。“近幾年來,傳統渠道和新媒體之間正在逐漸融合。”
2021年10月,知乎聯合少年兒童出版社發布《知乎版十萬個為什么》科普繪本;同年12月,抖音與少年兒童出版社合作打造《十萬個為什么》系列短視頻。相同的IP,不同的創作模式,為的是迎合當今青少年群體的興趣和需求。
相較于以往的圖文和音頻為主的科普內容,視頻以其更加直觀、更具趣味性的方式獲得了更好的傳播效果,成為科普內容創作的重要陣地。其中,短視頻和中視頻領域是當前科普產業發展的重點賽道,從抖音聯合國內多家權威科研機構推出的“DOU知計劃”、B站的“知識分享官”活動,到百度旗下的好看視頻發布的“好看Club輕知專列”活動,以及知乎推出“海鹽計劃”,大力扶持知識型中視頻內容,各平臺紛紛在科普內容領域發力,進一步推動新媒體科普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數據顯示,目前僅抖音平臺上的知識創作者就已超過1.5億,包括百位專家學者;知識視頻超10.8億條,累計播放量超6.6萬億、點贊量超1462億、評論量超100億、分享量超83億……
讓謠言失去生存的土壤
高鐵內的蚊子會不會被甩到車廂后面,1克核反應物能燉熟多少牛肉……這些貼近生活且喜聞樂見的話題背后,是早在2014年開設網絡科普的中科院物理所科普團隊用專業的知識解構著一個個晦澀難懂的物理知識。
中科院物理所科普主管毛義元曾表示,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依靠報刊、電視、線下展覽活動等傳統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在網絡上信息紛繁復雜,非專業的科普誤導了網民,偽科普和謠言也屢見不鮮。
為了不讓謠言占領網絡,除了“中科院物理所”“科學大院”“科普中國”等“科普國家隊”專業機構外,一線科技人員也紛紛在各大平臺推出了短視頻和直播等線上節目,甚至還出現了廣受歡迎的“博物君”“畢導”等個人科普“大V”,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努力讓謠言失去生存的土壤,在科學大事件上讓公眾能第一時間得到來自權威專業人士的解讀。
近十年來,5G、AI、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迭代之下,科普工作的主體、渠道和傳播模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從莎草紙到互聯網、從文字到視頻,科普內容和傳播渠道的升級極大拓展了受眾的量級,同時也進一步降低了知識的傳播成本和難度,互聯網已然成為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其越來越顯著的影響力也正在為科普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