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從2020年伊始到現在,我們全國上下一條心,共同戰“疫”,與可怕的病毒搏斗。當下閱讀美國非虛構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頓于1994年撰寫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不僅有借鑒意義,更有廣泛的社會學、人類學意義。普雷斯頓在該書最后的一句“從一定意義上說,地球正在啟動對人類的免疫反應”,具有極強的警示作用。
該書從法國人夏爾·莫內感染“扎伊爾埃博拉病毒”說起,引出1967年爆發于德國的“馬爾堡病毒”。1980年年初,莫內居住工作于肯尼亞與烏干達交界的埃爾貢山一角。那里有著非洲典型的熱帶雨林,當莫內進入過那個很可能是“馬爾堡病毒”原始棲身地的奇塔姆洞后,如作者的細節描寫,他要么在洞內劃破過手,并接觸到果蝠糞便,或其他病毒源物質;要么在平時喂猴子時感染;甚至一只病死在他手中的織布鳥,也具備使他感染的可能性。不久后,病毒在莫內身上顯現發作,情形極其嚇人,雙眼通紅,神志呆滯,咳出黑血。他坐飛機前往內羅畢醫院,因嘔吐物噴發,傳染了穆索凱醫生。莫內于次日死去,穆索凱醫生出現癥狀后,竟在十幾天后治愈。因這次病毒事件,作者有感而發道:“文明與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來自熱帶雨林的危險病毒,可在24小時內乘飛機抵達地球上的任何城市。”
由此,作者開始探尋,追溯到1967年的德國馬爾堡。那里當時有個“貝林制藥廠”,每年從烏干達進口野生綠猴,利用綠猴的腎臟細胞生產疫苗。殊不知,有一種病毒正在這些猴子間傳播,并傳染了第一個人克勞斯。克勞斯兩周后死去,之后共感染了31人,導致7人死亡,致死率近23%,這種可怕的病毒被稱為“馬爾堡病毒”。直到1982年,英國獸醫瓊斯回憶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他知道歐洲每年從非洲進口13000多只猴子,而這些猴子上飛機前,需經過一次肉眼識別檢查。看似病猴的被剔除,這些病猴被裝進籠子,運送到維多利亞湖上的一個小島放生,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禍不單行,1976年夏末秋初,“蘇丹埃博拉病毒”經歷多達16代的傳染,幾乎摧毀蘇丹南部全部人口,死亡率達50%。同年9月,更為可怕的“扎伊爾埃博拉病毒”暴發于扎伊爾北部的邦巴區,致死率高達90%。
繼而,1989年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雷斯頓,靈長類動物檢疫中心在收到從菲律賓運來的100只食蟹猴中,發現了高度傳染的“馬爾堡病毒”。大量猴子不明原因地病死后,經工作人員解剖,發現此病毒,并確認此病毒與“扎伊爾埃博拉病毒”關系密切,被稱為“雷斯頓病毒”,遂動用美軍處理了所有感染病毒的試驗動物。所幸這種病毒不傳染人類,令人類逃過一劫。
人類能永遠這么幸運嗎?無知又貪婪地攫取,愈來愈缺乏對大自然的敬畏,無休止地踐踏破壞生物圈,人類將逼近怎樣的未來?真實,往往比想象更驚悚。
誠然,這確實是一本“人命關天”的書,作者在最后說:“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大自然在試圖除掉人類這種寄生生物的感染。”我們應視為警世恒言,去愛惜和保護地球家園!
本書作者于1993年曾進入了那個“恐怖”的奇塔姆洞,但未探尋到任何病毒的蛛絲馬跡。病毒無影無蹤,既古老又狡猾,它必須寄生在宿主身上,才能無限復制。我們必須科學理性地保護大自然,才能更有序地繁衍生息,才能更好地與所有物種共生共存!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