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前一段時間參加了華風集團氣象科學科普工作室的揭牌活動,隨后又收到了工作室的首席科學家朱定真老師撰寫的《定真氣象科普叢書》。
朱定真老師是氣象科普領域的專家、全國政協委員,他多年來一直耕耘在科普一線,而且也專門就科普相關的問題在兩會期間撰寫多份提案,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同時他還是2015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的得主之一。
在2018年的一場科普沙龍中,朱定真老師就說過,“科學傳播人不僅要懂專業領域知識,也要有政治責任,還要熱衷科普,能夠深入淺出,將自己最新的科學知識以受眾能夠接受的方式簡要表達出來。”在信息時代,真正匱乏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對信息的加工方式,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官方信息與個體信息、科學知識與虛假傳言魚目混珠,這一方面讓公眾在獲取信息方面變得困難,因為選擇多并不意味著每一個選擇都是理性的,另外一方面給科普工作帶來了一些挑戰。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說,公眾更加需要服務信息——“元科普”,而非從業人員習慣使用的信息——“原生態”科學信息,因為服務信息應當是根據公眾的需求、理解力、接受習慣,將專業信息解釋、加工、包裝后再傳播出去的信息。
朱定真老師認為,要通過內容融合、功能融合和方式融合來提升元科普社會功能,科學傳播人員要“有文化”,也就是在理念上應該是“科學人”“哲學人”和“傳播人”。在態度上,保持對科普的興趣和熱心是原動力;在愛好上,要研究知識,也要有興趣研究“科學”流言;在方法上,要知曉科學傳播過程是“妥協”的過程。
對于內容要“取之有道”,專業性是立命之本,在堅持專業性的同時,也需要兼顧與時俱進,因為這是需求導向。在策劃上要“用之有理”,其中就包括創作類型豐富的產品,創作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作品,充分利用代表性人物和熱點話題,充分融合新興媒體傳播學原理,以及要學會擁抱媒體等等。在傳統上要做到“破舊立新”,就是從傳遞可信的結論向傳遞思維——理性決策方式的價值觀轉變,這實際上呼應了當前有關科普要從“知識補課”向“價值引領”轉變這一理念。
實際上,朱定真老師的這些理念可以用“四真”“八有”來概括。
通俗而言,“四真”是指真懂——既懂科普相關的政策,也懂專業科技領域的研究進展,更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交匯;真會——既會策劃選題,又能動手進行科普創作,還要會開展傳播;真愛——既愛琢磨科普領域的話題,又愿意對外行進行分享交流;真做——既要把科研的成果轉化為科普內容,又能像做科研一樣用嚴謹的態度來開展科普。
“八有”指有“志”于從事科普工作,而不是把科普當成是某種“附屬品”;有“才”需要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所開展的科普工作能夠獲得同行認可;有“料”則要求能與時俱進利用多種媒介創作科普作品,而且在科學上有一定的積累,厚積方能薄發;有“道”指具有較強的策劃和動員能力,同時熟悉傳播規律與技巧;有“人”要求科學傳播人員可以團結引領更多的人,加入傳播隊伍,形成一定的規模化團隊;有“趣”則表現在開展相關活動中能夠做到妙趣橫生,引發參與者的互動,而且所傳播的內容也要具有趣味性;有“閑”則需要合理分配科研和科普的時間,做到平衡;有“粉”則表明所開展的科學傳播可以獲得受眾認可,擁有一定量的受眾和粉絲。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