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過我們身邊的秋風,一陣冷似一陣,我們會自覺地添加衣裳,這是一種本能。
(資料圖)
那么,沒有腳不會移動、沒有御寒服的植物們,面對秋風和接下來的“一場秋雨一場寒”,該如何應對?變色,是大部分落葉植物首先采取的御寒法寶。
反過來說,當樹葉開始變紅、變橙或者變黃時,都可以看作是寒冷即將來臨的預告,即所謂的“一葉知秋”。
詩人杜牧的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不僅僅是對楓葉紅艷外貌的贊美,更是對其傲霜精神的肯定。
說起秋天的紅葉,總也繞不開其代表“紅楓”。
秋天的楓葉為什么會這樣紅?《山海經》中的傳說很有意思:“黃帝殺蚩尤于黎山,棄其械,化為楓樹。”是說黃帝在黎山上殺了蚩尤后,兵器因為染上了血,被黃帝丟棄后變成了紅楓樹。
我國古代詩人的理解各有千秋。宋代詩人楊萬里在《紅葉》一詩中,這樣描述紅楓:“小楓一夜偷天酒,卻情孤松掩醉客。”在楊大詩人的眼里,楓葉,因為偷偷喝了“天酒”而酩酊大醉,“臉頰”因此變得緋紅;清朝詩人趙翼則在詩《野步》中描述:“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現在我們知道,染紅楓葉的,既不是“酒”,也不是“血”,而是秋天本身——秋天的光照、越來越大的日夜溫差,以及秋天的環(huán)境溫度等。這樣看來,還是詩人趙翼的理解最接近科學。當然,秋天不僅僅只染紅楓,還會為許許多多植物,涂抹出與其他季節(jié)里完全不同的“妝容”,也“渲染”出了一個植物大類——“秋色葉樹種”。
每種樹葉里,都含有天然色素:葉綠素、葉黃素、胡蘿卜素等等,但這些色素在葉子中含量的比例差別很大,葉片中哪種色素的比例占主導地位,葉子就呈現出那種顏色。
春夏時分,大部分植物葉子中,葉綠素的含量占絕對優(yōu)勢,而葉黃素、胡蘿卜素的含量遠遠低于葉綠素,因而,它們的“光輝”被葉綠素掩蓋,葉片只會顯現出主導色素的綠色。
到了秋天,氣溫不斷下降,晝夜溫差加大,光照一日日變弱,這些對合成時需要較強光照和較高溫度的葉綠素來說,是致命的。此時,不僅合成葉綠素受阻,葉綠素還很不穩(wěn)定,見光容易分解,分解的葉綠素又得不到補充。所以,當葉子中葉綠素的比例,降到低于葉子中的葉黃素和胡蘿卜素的比例后,葉片就顯現出后者的黃色和橙色。葉黃素和胡蘿卜素相對比較“沉穩(wěn)”,不那么容易受外界尤其是季節(jié)的影響。
可以這樣說:秋天的綠葉轉黃,只不過是植物葉子里色素的“輪流坐莊”。可是,紅色素卻沒有在整個春夏里排隊等候,它是葉子在其衰老期里制造出來的。當葉子意識到自己快要離開枝頭時,在高溫、低溫和干旱等季節(jié)的誘導下,竭盡全力制造出了紅色素。
樹葉中幾乎所有的紅色素,都是花青素的產物。花青素是一小組黃酮醇分子,它們產生于細胞質中,并被運往細胞的空胞液泡。花青素開始是無色的,但在加入了糖分子和其他一些化學成分后,就產生了紅色、栗色、紫色和藍色。這個過程十分復雜,非常地消耗能量,所以除非有重要作用,否則植物是不可能如此勞神費力地來制造色素的。
到了深秋時節(jié),白天變短,天氣變寒,葉子在白天制造的淀粉由于輸送作用的減弱,到了晚上也不能完全變?yōu)槠咸烟菑娜~子輸出。而此時,葉子內的水分逐漸減少,于是葡萄糖就滯留在葉子里,濃度越來越高。正是葡萄糖的增多和季節(jié)因素,“催生”了花青素。
花青素是一種“變色龍”,它在酸性液中呈紅色,堿性液中呈藍色。進入秋天,楓樹等紅葉樹種的葉片細胞液會逐漸呈現酸性,在糖分子的作用下,花青素便讓整個樹葉顯現出靚麗的“姹紫嫣紅”。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