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鮟鱇魚腹部吊著的奶瓶形狀的物體就是雄魚。(視覺中國供圖)
(資料圖)
鮟鱇是廣為人知的一類魚。提到它,很多人會想到“丑”“深海魚”“會釣魚”“會發光”等字眼。但實際上,這些并非鮟鱇共同的特點。那么,鮟鱇不廣為人知的一面有哪些呢?
1鮟鱇都很“丑”?有高顏值觀賞魚種類
讓人們多少有些意想不到的是,鮟鱇是河豚的遠親。鮟鱇屬于輻鰭魚綱棘鰭類鱸形亞類真鱸形系鮟鱇目。鮟鱇目與鲀形目是姊妹支,二者在下白堊統分道揚鑣。因此,雖然鮟鱇看起來與氣鼓鼓的河豚毫不沾邊,但鮟鱇目的確與鲀形目關系最近。
的確,很多種類的鮟鱇魚的長相確實難以稱得上養眼。那些有著巨大的口裂、銳利的尖牙、大小不一的皮質突起的模樣,怎么也無法跟“美麗”二字聯系起來。沿海的居民還會“親切”地稱它們為“蛤蟆魚”“大丑魚”等。
實際上,鮟鱇目還是有高顏值的種類存在的。鮟鱇目躄魚科的許多物種,如金黃的鮑氏薄躄魚、錦鯉配色的大斑躄魚等,色彩鮮艷,形態奇趣,是頗受歡迎的海水缸觀賞魚。躄魚是珊瑚礁魚類,有著十分強大的擬態能力,可像比目魚般改變體色,完美地隱于周圍的珊瑚礁、藻類環境。還有棘茄魚,長相也頗為別致,近年來也受到海水魚玩家的青睞。
2鮟鱇都是深海魚?淺海和深海均有分布
鮟鱇都是深海魚嗎?
海洋按照深度來分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水層,分別是200米以上的海洋上層,200至1000米的海洋中層,1000至3000米的海洋深層,3000至6000米的海洋深淵層,6000米以深的海洋超深淵層。
一般來說,要符合深海魚的條件,起碼要達到200米以深的海洋中層,或者說到達大陸坡才可以。而譬如我國沿海人民常食用的黃鮟鱇,雖然也在海洋中層帶有分布,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棲息水深不超過200米。平均水深只有十幾米的渤海中也有它的身影。因此,黃鮟鱇這一底棲魚類,實際上不是深海魚。在幽暗的深海出現的多種多樣、模樣嚇人的鮟鱇,主要是角鮟鱇亞目的成員。
3鮟鱇都會“釣魚”嗎?無竿鮟鱇就沒有“釣竿”
雖然是魚,但鮟鱇往往不擅長游泳,而是用發達的胸鰭和腹鰭支撐著自己,在海床上爬行。它們背鰭的第一鰭棘特化為吻觸手,末端的肉質皮瓣可以晃動,以吸引小魚前來。這就是鮟鱇的“釣竿”了。不過,有些人認為鮟鱇的“釣魚竿”都會發光,這是不正確的。只有深海中的角鮟鱇有發光細菌,可以發光,來吸引趨光性的魚類和其他動物。而我們平時見到的黃鮟鱇、黑鮟鱇等淺海鮟鱇雖有“釣竿”,但不會發光。而且,也不是所有鮟鱇都是“釣魚佬”,有一種無竿鮟鱇,既沒有釣竿,也不是底棲魚。
4鮟鱇雄性都會“吃軟飯”?鮟鱇亞目和躄魚亞目并不存在性寄生現象
有些人說,鮟鱇魚的雌雄個體差異巨大,雄魚見到雌魚就會牢牢地咬住雌魚,內臟迅速萎縮,和雌魚共享循環系統,直接通過血液循環就能從雌魚身上獲得營養,最終只剩下一對精巢和鰓。因此,我們見到的鮟鱇,都是雌魚,這也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密棘角鮟鱇等某些角鮟鱇亞目的物種才有這種性寄生現象。而我們更加熟悉的鮟鱇亞目和躄魚亞目并不存在這種“吃軟飯”的現象。
(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普研究所海洋科普研究中心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供稿)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