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初冬,我國各地開始陸續進入供暖季,現在供暖的設施有暖氣、空調、電熱毯、煤火爐等等。在我國古代,古人也發明過許多在御寒的方式和器物,有一些取暖方式直至現在仍有沿用,體現出古人高度的制作技藝和智慧。讓我們從一些古代詩詞中,看一看這些形形色色的取暖“神器”吧。
煤:“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并利用煤炭來做飯及取暖的國家。在古代,古人將煤炭稱之為“燃石”,寓意為可燃燒的石頭。相傳在上古時期,炎帝已經開始使用燃石。明代著名愛國將領于謙有一首詩《詠煤炭》:“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把煤喻之為在地下開采出來的“烏金”。
火盆:“將迎陽艷作好春,政要火盆生暖熱”
火盆是農耕時代最普遍的御寒用具,用泥或鐵、銅制作,內中置盛干草、秸稈或是牛糞等炭火,燃燒取暖,并可燒烤食物。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火盆,是在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趙甸子遺址出土,用青銅制作,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臘月村田樂府·燒火盆行》中寫道:“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門然火如晴晝……將迎陽艷作好春,政要火盆生暖熱”,描述的是在臘月二十五日夜初更時分,江南水鄉家家戶戶在門前燃燒火盆,闔家圍坐于暖烘烘的火盆旁,迎接來歲春天的過節習俗。
火爐:“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古人制作火盆的方法不斷改進,從火盆演進到火爐。但這種火爐不同于近代的火爐,它沒有煙道,實際上是把火盆制作得更加精致、規整和多樣。白居易在《問劉十九》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說的是在暮雪欲落的時候,約朋友來一起用紅泥火爐溫酒御寒。而在皇宮里,還有一種被稱為“暖爐”的大型火爐。暖爐一般為銅質,也有用瓷器做的,做工精致華美,白居易也有一首描寫暖爐的詩:“暖閣春初入,溫爐興稍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詩中的“溫爐”就是皇帝在暖閣中用來御寒的火爐。
手爐:“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
手爐是古代常用的冬日取暖之物,多為銅制,也有銀、鐵、瓷制,有方、圓二式,里面放置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可以捧在手上,小型的可籠進袖內,所以又名“袖爐”。古代記述手爐的詩詞很多,如宋代無名氏寫有《玉手爐花》:“習習東風二月馀,此花宜近玉庭除。美人云鬢不宜插,獻與觀音作手爐。”明代詩人張泰在《初寒曲》寫道:“薰爐試手龍媒溫,半床衾被愁黃昏。”清代學者張劭《手爐》詩曰:“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這些都道出了手爐的取暖和熏香的功用。
湯婆子:“尺三汗腳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來”
湯婆子是用錫或銅制成的一種扁瓶子,上方開口可灌熱水,臨睡前放入被窩中用來焐腳,有點像現在的暖水袋,可以通宵達旦不冷,因而被人稱為“腳婆”或“暖足瓶”。北宋詩人黃庭堅在《戲詠暖足瓶二首》有“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的詩句。南宋詩人范成大有首詩《戲贈腳婆》:“日滿東窗照被堆,宿窗猶自暖如煨;尺三汗腳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來。”自敘他過去冬天睡覺猶如兩腳踏霜,冷得整夜難眠,而有了“湯婆子”相伴,腳暖得都出汗了,早晨日上三竿還賴在床上,不想掀開暖暖的被窩起來。
火炕:“土炕潛陽九地回,寒谷凝陰一時散”
在古代,火炕是我國北方地區普遍使用的取暖設備。明代詩人童冀時有“燕城居人十萬家,家家燒煤勝燒炭。土炕潛陽九地回,寒谷凝陰一時散”的詩句,金代文學家趙秉文在《夜臥煖炕》中寫道:“地炕規玲瓏,火穴通深幽。長舒兩腳睡,暖律初回鄒。門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詩中生動描述了火炕的形狀,以及在門外雪深三尺的寒夜里,人們安臥在暖烘烘的火炕上,悠然自得熟睡的景象。現在,我國一些地方仍有使用火炕的習慣。
(作者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