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圣克魯斯省的平圖拉斯河手洞,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人類來到美洲是走出非洲的6萬年旅程中最為艱難的一次遠征,時間為0.93萬-1.3萬年前。這些用骨頭做成吹管吹噴出的手印,似乎在歡呼這次遠征的勝利。(張振 供圖)
11月15日,世界人口迎來了一個關鍵節點:誕生于多米尼加的一名男嬰被認定是全球第80億個公民。聯合國將這一天確定為“80億人口日”,同時發出呼吁,建設全面適應老齡化和人口減少的社會。
距之并不算久遠,此前幾個10億級的節點——70億人(2011年),60億人(1999年),50億人(1987年)——我們都曾經歷過,印象中聯合國并沒有發表過類似這樣的“感言”啊。這正如媒體所評述的那樣: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諸多國家都面臨少子加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已成為全球性課題。也不免老調重彈:當前世界人口是不足還是過剩?是喜還是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古往今來,出生、死亡和人群遷徙之間的動態平衡一直制約著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當出生率超過死亡率時,人口就會出現增長。在平常的年份,人口死亡率大概是每年25%到35%(這個死亡率要比出生率稍微低一點),但是每隔幾年,傳染性疾病、饑荒、暴力沖突,或是這三者共同作用,就會導致大量人口死亡,這也遏制了人口數量的增長。
歷史研究表明,在公元1700年之前的16個世紀中,世界人口的增長,大約都保持在每百年增長12%左右。公元1500年,整個世界大概擁有4.5億人口,到了1700年,世界人口攀升到6.1億。此后,人口死亡率開始下降,在某些地區人口出生率則出現了增長。正是在18世紀末,人口問題引起了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高度關注。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指出,如果人口增長速率超過食物供應的增長,那么將有可能爆發戰爭、饑荒和疾病的流行。如果人類沒能阻止人口需求超出資源支撐能力的那一天到來,那么結果將是災難性的人口崩潰。
1800年,也就是著名的“馬論”問世兩年之后,世界人口總數大概為9億。及至1900年,世界人口總數已經達到16億,100年間增長了80%。按照社會學家1929年提出的、試圖解釋19世紀以來發達國家人口變動情況的“人口轉變”理論,隨著經濟發展和醫療生活條件的變化,世界人口的增長大體會經歷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維持較高水平、出生率與死亡率同時下降3個階段。
美國歷史學家約翰·R.麥克尼爾和威廉·H.麥克尼爾指出,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20世紀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人口發展的歷史乃是一部人口驟增與銳減相互交織的歷史,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革都對此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而20世紀人口數量4倍的增長和能源消費13或15倍的增長,又導致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對環境的破壞。正因如此,在整個20世紀,人們都對人口增長給世界及其資源帶來的影響深感憂慮。
這時候冒出了一個“新馬爾薩斯主義者”保羅·埃利希。他因1968年推出的《人口爆炸》一書而聲名大噪。在埃利希看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時不時占據新聞頭條的饑荒、內戰和環境災難,都反映出了人類最根本的危機。他希望人們認識到一個根本問題:地球維持人類文明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是在1968年問世、由“羅馬俱樂部”委托人撰寫的一份報告《增長的極限》,在當時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預測人口過多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將會導致大規模的人口下降。包括聯合國人口委員會、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內的一些機構都曾鄭重預言,生育高峰將會急劇拉低世界各地的經濟發展速度。
然而,埃利希等人的觀點遭到了不少所謂“樂觀派”的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的反駁。他們指出,在資源匱乏的時候,最大的經濟收益可能來自于創新和替代性的新資源;與其相信我們能夠阻止所有末日論者預測的糟糕結果的發生,還不如提倡創新,以新的方式來適應各種地球的“疾病”;要認識到人們尋求新途徑、提高產量、保障供給的巨大能動性。
捧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的西蒙·庫茲涅茨與丹麥經濟學家埃斯特·伯瑟拉普則首次提出了樂觀得多的人口論點:人口膨脹會自然而然地帶來社會進步與經濟增長,這不僅因為面對資源壓力,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會集思廣益,共同發揮聰明才智來解決問題,同時更因為,人口基數增大通常意味著會有更多天資聰穎的人物出現,從而形成更強的發展能動性,而且,人口大國也更容易發揮新興經濟的規模優勢。
確實,長期以來對于人口問題,人們似乎高估了人口快速增長產生的不利影響,又低估了生育率下降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的沖擊,也忽視了技術進步、效率提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所帶來的“利好”。適逢“80億人口日”,這值得我們深長思之。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