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獻稻穗、踢竹球、打竹梆……11月1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以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慶祝依飯節。依飯節,也稱“喜樂愿”,人們借機表達保安集福、感恩祝福、慶賀五谷豐登。依飯節是仫佬族獨有的、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2006年,仫佬族依飯節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人們歡慶依飯節時所獻的稻穗,飽含著“仫佬稻香”之意,記錄了仫佬族源遠流長的飲食特點——以稻米為主食。自古以來,仫佬族就以種植水稻著稱,宋代已有“種稻似湖湘”之說。尤其是仫佬族的稻米百變,讓人們的飲食生活美味無窮。
他們擅長利用稻米制作白米飯、白饃、糍粑、粽子、米酒、黃酒等可吃可飲的美食,特別講究保護稻米的營養和發揮其食養食療作用。比如:制作米飯時要“蒸”不要“撈”,保護米中營養素;秈米利胃、補脾、清肺;香米活血益氣、補腎健身;粳米、糯米都有補中益氣、溫暖脾胃作用;黑米的營養成分更高,開胃益中、補肺補肝、活血化瘀。
得益于稻米的營養價值和科學消費,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被列入“中國長壽之鄉”“世界長壽之鄉”,全縣總人口中仫佬族占80%以上。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統計,我國仫佬族人口為277233人。而在全國唯一的仫佬族鄉——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也是以水稻產業為支撐,大力發展農業觀光、鄉村旅游、生態度假,已成為休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作為“桂北糧倉”柳城縣下轄的鄉,古砦仫佬族鄉開辟了一條從古代民居出發的精品旅游線路。一路下來,游客喜聞樂見:得知“古砦”名稱從古老村莊“廨(xiè)”演變而來;見識了田間地頭的高清攝像儀、多功能氣象站、智能數據采集儀等數字化設備,農戶只需用手機掃描設備上的二維碼,就能實時監測水稻的生長情況。待到稻穗壓彎了腰的收獲季節,古砦仫佬族鄉“稻田文化旅游節”就備受歡迎:表彰最美種植戶、最美家庭、致富帶頭人;在稻花飄香的現代糧食核心示范區,舉行割稻谷、扛稻谷、抓魚和抓鴨子比賽;參加比賽的稻米美食,有的還形成了系列,比如爭奇斗艷的糍粑:白糍粑、舂糍粑、沖糍粑、斗糍粑、艾葉糍粑……
然而,在全國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石圍古村,留存著建于明清時代的古屋70多間。2012年,該村還建成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個屯級民俗博物館——石圍仫佬族民俗博物館。生活用具展廳里大大小小的石臼,是用稻米舂糍粑的工具。仫佬族諺語“大年初三舂糍粑”,因為大年初三屬“赤口”(即“吵嘴”),而糍粑能起到“封口”“閉嘴”的作用,所以這天舂糍粑,為避免日后跟別人吵嘴。過年舂糍粑,又稱為“年糍粑”,也作為禮品贈送鄰里鄉親共同品嘗。舂糍粑的時間和糍粑禮品漸成食俗,各有寓意:前者表示“以和為貴”“和睦相處”,后者表示“快樂同享”“鄉里相親”。
仫佬,即仫佬族語言中的“母親”之意。仫佬族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稻食文化,在地域文化讀物《三尖羅城》里有翔實記錄。“三尖”是指仫佬族主要聚居羅城的三個鮮明特點:即環境優美“山頭尖”、崇文重教“筆頭尖”和美食薈萃“筷頭尖”。
(作者系中國藥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食品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