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訊息:俯視科學的小說——讀《諾貝爾的囚徒》

發布時間:2022-12-14 07:55:04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一天,分子生物學家康托半夜突然靈感光臨,催生出一個能解釋所有腫瘤發生過程的假說。于是,康托設計了實驗來證實這個猜想,并安排得力助手斯塔福予以實施。斯塔福用實驗完美驗證了這個假說,師徒二人聯名在《自然》刊物上發表文章,引起轟動。眼看大功告成,卻被同行曝出無法重復這個實驗。這表明要么是實驗本身有瑕疵,要么是斯塔福背著老師在實驗中造假。斯塔福只是一名20多歲的青年人,而康托卻是業內翹楚,他必須想方設法挽回自己的學術聲譽……

美國著名化學家卡爾·杰拉西所著的小說《諾貝爾的囚徒》,講述了這樣一個曲折的故事。杰拉西被稱為“人工避孕藥之父”,他雖然沒拿過諾貝爾獎,但其學術成就已基本在那個水平線上。這使得他能俯視科學界,而不像普通文人,要么遠離科學,要么仰視科學。


【資料圖】

這部小說和各類小說一樣,也以人物命運為主線,由愛恨情仇、功名利祿推動情節。然而,小說寫的是科學界,有特殊的游戲規則。不熟悉科學圈,甚至不熟悉頂級科學圈,你都無法推測出人物的取舍和情節的走向,這是小說魅力的基礎。

小說原名直譯應該是“康托的困境”,但“諾貝爾的囚徒”這個中譯名更傳神。整個故事就圍繞諾貝爾獎展開,康托那個有關腫瘤的理論反而只是引線。小說中,康托的助手斯塔福言必稱諾貝爾獎:這位教授得過諾貝爾獎,那位學者的成果有可能得諾貝爾獎……以至于女朋友笑話他,離開諾獎就不知道說什么。

在這個頂級科學家的圈子里,諾貝爾獎被稱為“那個獎”,有別于其他科學獎。為了得到它,甚至做什么都可以。康托之所以沒認真檢查助手的實驗,是為了搶速度,不讓學術對手克勞斯搶到優先權。斯塔福眼看造假會被揭露,立刻跳槽到克勞斯團隊,插手那個重復實驗,找機會繼續造假來掩飾自己。

克勞斯猜測到康托的成果有問題,他并沒有揭發,而是威脅康托提名自己為諾獎候選人!因為康托已經得到過諾獎,有資格推薦其他人。

小說中提到的諾獎獲得者,有名有姓的就有十幾位。作為小說的高潮,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康托和斯塔福的領獎過程。由哪個學院評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獲獎后學術地位會得到怎樣的暴增?瑞典政府如何接待獲獎者?頒獎儀式上穿什么服裝?甚至晚宴上會有一道名叫“諾貝爾冰激凌”的甜品。領獎過程宛如國王加冕,巨細靡遺,讓讀者充分領略這個特殊的名利場。

因為有資格俯視科學界,杰拉西把這個圈子里面各種勾心斗角的手段都寫在小說里,然而,我們仍然能從中看到科學體制的優點。在科學共同體當中,每個人的成果都依賴于其他人的成果。如果你引用的成果來自偽造,你的成果也會受影響。

所以,科學共同體尤其不能容忍學術欺詐。康托費盡心機掩飾自己的失誤,便來自這種強大的外部壓力。克勞斯雖然搞陰謀,但小說也承認,他的學術成果值一個諾貝爾獎,只不過有資格得諾獎的科學家太多,他不一定能排上。

依我看,這本以諾貝爾獎為題材的小說,本身就值一個諾貝爾文學獎。或者,杰拉西因為寫出數部描寫“科學部落”的小說,本人也值一個諾獎。

說來奇怪,像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日本芥川龍之介文學獎、中國茅盾文學獎,都是作家給文學同仁設的獎。諾貝爾獎本來就是工程師設置的,其中的文學獎又和一堆科學獎混起來頒發。評獎時卻仍然沿用傳統文學的評定標準,而沒有授予過描寫科學的文學作品。

一個世紀下來,為什么沒人覺得這樣做并不合理?

(作者系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委員、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標簽: 諾貝爾獎 濃墨重彩 本來就是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