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今亮點!發明人工簡易溫室,蛇瓜“功不可沒”

發布時間:2022-12-27 09:54:27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祁云枝

蛇瓜太像一條蛇了。身長1米左右,瓜蒂處圓而略微偏小,酷似蛇頭。滾圓光滑的身上,透著灰白與青綠相間的條紋,通身極為自然地盤旋扭曲,尾部逐漸尖細……翹頭卷尾,恰似—條條青蛇在棚架間蜿蜒,栩栩如生。蛇瓜老熟后,表皮由綠轉黃再慢慢呈現出紅色,和紅花蛇又像了幾分,用手觸摸表皮,滑溜冰涼,確實接近冷血動物的體溫。


(資料圖片)

詹懷臣在《蛇瓜》一文中說:“蛇瓜的原產地是印度,印度是著名的佛國,那里有蛇神廟,廟里養著許多蛇,并用牛奶供奉。在印度的星輝里,蛇瓜園的藤架上,懸掛著眾多銀白色的蛇瓜,瓜下,有條條曼妙身材的蛇,瞪著賊亮的眼睛在廝守。瓜如蛇,蛇似瓜,植物和動物這般相像,真是天下之謎和世界奇觀!”看來,印度的植物也懂本國的蛇文化,它們互為模板。

蛇瓜在明朝時傳入了我國,但大量引進是近幾十年的事情,目前我國南北均有栽培。

和果實相比,筆者更喜歡蛇瓜花。蛇瓜花雌雄異株,潔白清麗的花瓣上,線狀銀絲若天然流蘇,從白色絹質的花瓣邊緣伸出來,絲絲縷縷。開盛后流蘇的末梢還燙成了卷兒,如夢如幻。花兒的飄飄欲仙讓人很難將它和蛇聯系起來。風搖花落后,便有許多渾圓扭動的小“蛇”,垂在藤蔓間,漸漸豐滿成蛇瓜。

打眼一看,蛇瓜花和栝樓花長相一模一樣。沒錯,蛇瓜就是栝樓的一種,人稱長栝萎。蛇瓜是葫蘆科栝樓屬的攀援藤本。栝樓原產中國,我們吃的零食吊瓜子,就是栝樓肚子里的種子。在兩者都尚未結出果實時,單看花朵的確難分彼此。

蛇瓜可以長得很粗很長。據報道,2018年,山東壽光展出了一條蛇瓜,長達3.2米,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根巨無霸蛇瓜,似乎叫它蟒瓜更合適。

蛇瓜的嫩果、嫩葉和嫩莖都可以食用,可炒食和做湯。嫩瓜的口感,很像家常豆角,只是水分和膳食纖維的含量更大,肉質要松軟很多。生吃時蛇瓜皮有一股特殊的臭味,但煮熟后臭味消失,清香可口,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

養生專家說,蛇瓜從翠綠轉為白色時,營養價值最高,做菜也最香。等到蛇瓜表皮泛黃甚至出現紅色時,就太過老熟了,此時不僅皮厚肉松,而且味苦,簡直無法食用。在非洲,成熟的紅色果肉被用作番茄的經濟替代品。

如今,我們之所以能吃到反季節蔬菜,整個冬季都有新鮮青翠的溫室大棚菜供應,最應該感謝的,也是蛇瓜。

公元3世紀,古羅馬帝國有一位酷愛吃蛇瓜的男人,其狂熱程度到了一年四季每天都離不開它。蛇瓜原產印度,喜歡高溫多濕的環境。在農業基本上靠天吃飯的古代,要保證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這種蔬菜,實在是困難重重。然而,這個男人做到了,因為他是提比略——古羅馬帝國的皇帝。

提比略是怎么做到的?據羅馬農學家科拉姆萊和詩人馬泰阿記載,古羅馬人為了滿足這位皇帝的嗜好,創造性地建造了“溫室”,當天氣慢慢變涼時,農人將蛇瓜種在裝有肥土的大木箱子里,然后把木箱子抬進房間,因為那時還沒有發明玻璃,于是他們給房間裝上云母薄片,由于這些薄片,既能使陽光透進室內,又能維持室內的溫度不散失,再配合上一些加溫措施,譬如在房間里生堆火。就這樣,皇帝鐘愛的反季節蛇瓜,四季皆可生產。

改良房間的防寒透光原理,與現代溫室有異曲同工之妙,為這位古羅馬帝國皇帝天天能吃上新鮮的蛇瓜,立下了汗馬功勞,也開創了人工簡易溫室的先河。

標簽: 古羅馬帝國 打眼一看 栩栩如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