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普時報訊(記者馬愛平)12月19日,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項目在房山區青龍湖鎮開工。該項目規劃用地面積約2000畝,擬建設成為集大熊貓繁育、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示范基地,建成后將面向公眾開放。
大熊貓被稱為我國的“國寶”,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是生物演化的“活化石”,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深受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在我國對外交流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建設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是北京落實“四個中心”功能定位,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之一。前期經過選址研究、概念性規劃方案設計、行業專家論證、規劃綜合實施方案編制等工作,目前該項目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建成后的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將成為全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地、大熊貓國際交往平臺、特色科普與研學目的地。基地建成后,能夠充分發揮首都專業科研資源優勢,對推動大熊貓種群異地保護、促進大熊貓科研繁育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示范窗口。
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之所以選址在房山區青龍湖西岸,主要是因為經過專家的考察和論證,青龍湖鎮生態本底優越、山水林田湖草要素齊備,且已建成萬畝森林公園,適合作為大熊貓種群在北京地區的繁衍、棲息地。從交通角度看,青龍湖鎮毗鄰西六環,距離天安門約1小時車程,便于物資運輸、人員交往等相關工作的開展。
北京大熊貓科研繁育基地充分利用場地現狀地形特征,規劃為南、北兩個區域。南區主要包括大熊貓文化交流中心及科研辦公、熊貓嘉年華、熊貓森林、半山熊居、熊貓大道、綠野尋蹤、奇幻森林、奇遇山丘、研學基地九大主題,北區則包含大熊貓實訓基地、熊貓山谷、熊貓水苑、熊貓營地四大主題。通過合理布局外事服務、科研繁育、科普展示、辦公等功能,滿足國際交流、大熊貓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的不同要求,實現基地的高效運轉。
項目建設過程中,將遵循最小化干預自然環境的原則,通過與現有生態基底有機融合,結合氣候、土壤的變化趨勢,同時根據大熊貓及伴生動物的原始生境對植被進行局部改良,提升基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確保基地成為首都特色魅力品牌和低碳發展綠色名片。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