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病毒后,有人只有低燒、嗓子干癢、疲勞感等輕微癥狀;有人不僅高燒、全身疼,“咽口水如吞刀子”,“鼻子不通氣如上了水泥”。雖然病程一般為7天,但迎戰病毒的過程卻不乏驚險。那么,如何加強飲食營養,更好地給身體補充“彈藥”呢?
對此,筆者明確地告訴大家,目前還沒有發現,有任何一種營養素或特殊食品,能完全避免或有效治療新冠病毒的感染。但是,在人體的遺傳基因中,早就做好了對付病毒的預案,拼的是平日的身體素質、代謝能力和營養基礎。所以在抗擊病毒中,及時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就能在免疫作戰中少受痛苦。
下面,針對感染后三個階段,為大家提出營養建議。
【資料圖】
補充維生素等增加抵抗力
發燒前3天,沒有明顯癥狀,有些人只感覺到輕度的體力下降、腰酸腿疼,或嗓子不清、咽喉不適,或頭暈、心率加快等,這時就要采取措施了。
一是補充多種相關維生素。如果不確定自己身體中是否有充足的維生素儲備,這時就可以每天(分兩三次)服用200―500毫克維生素C,服用1―2片復合B族維生素,補充10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A,或維生素AD膠囊。這是因為,維生素A為呼吸道上皮組織的抗病力和修復力所必需,而我國居民膳食中普遍維生素A攝入不足;維生素D與免疫系統正常功能關系極為密切,它的主要來源是陽光日射,而大部分北方地區居民在冬季沒有足夠的維生素D儲備,日常飲食中攝入也很少;維生素C雖然可以從日常果蔬中供應,但在抗感染應激時期的需要量會大幅上升,靠吃果蔬短時間內難以滿足激增的需求;增加身體的能量代謝、合成抗體和細胞因子,都需要多種B族維生素來幫忙。
二是確保主食和蛋白質食物充足。很多人發現,發燒前食欲反而上升了,這是因為身體已經察覺病毒入侵,預感“鏖戰”在即,積極做好能量準備。所以,這時要順應身體需求多吃點。碳水化合物主食不能少,它是身體中“清潔能源”的主要來源。魚、肉、蛋、奶等蛋白質食物也要充足,它是各種免疫因子的合成原料。只要肝腎和膽囊功能正常,每天多吃一個雞蛋有益無害。只要不是油炸、熏烤食品,哪怕是含糖、精白淀粉食物都可以暫時食用。
三是多食用溫熱食物、姜湯及香辛料。戰病毒需要充足能量,也需要良好的血液循環狀態。一直保持手腳溫暖,是確保血液循環順暢的重要措施。熱水泡腳、喝姜湯、喝姜茶等都有所幫助。日常食物以溫熱為宜,湯里可以多加些胡椒粉、花椒粉、羅勒粉、小茴香粉等香辛料調味品,趁熱喝下去,既能幫助消化,又能提供抗氧化物質,同時也能起到加速血液循環的作用。
多以流食確保免疫系統暢通
發病前期,即發燒當天和隨后1―2天,如果之前準備不足,很多人這時會感覺身體發冷、手腳冰涼,熱水泡都不管用,然后突然發起高燒,身體疼痛明顯。在身體發冷的第一時間可以嘗試喝些傳統的紅糖蔥白干姜湯,也可以加入大蒜、花椒等其他香辛料,同時用熱水泡手、泡腳。
發燒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量,還會分解身體中的蛋白質。因此往往食欲不佳,消化能力下降,能量和蛋白質都會處于“入不敷出”狀態。吃不下米飯、饅頭等主食時,可以食用肉末粥、雞蛋軟湯面、牛奶雜糧糊、牛奶土豆泥、山藥羹等來供應碳水化合物。這時也不必考慮血糖指數問題了。即便是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少量多次地食用易消化的淀粉食物,以避免發生危險的低血糖。
如沒有以上食物,也可以少量多次地喝蜂蜜水、紅糖水等,給免疫系統以能量支持。同時要多喝水補充水分,還要吃點咸味食物或喝咸味湯來補充電解質。如青菜湯、番茄雞蛋湯、甜豌豆湯、甜玉米羹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重點提醒,發燒過程中,別忘記繼續補充維生素C和復合B族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每天可服用3―4次,每次200―300毫克,因為高燒時炎癥因子大量釋放,抗體也在加速生產,最需要維生素C的配合。如果是日常吃肉、蛋、奶較少的人,或素食者,建議額外補充維生素B_12。
合理飲食促進“戰后”恢復
發病中后期,即發燒后3―7天,很多人的食欲逐漸由差轉好。這就要及時增加食量,恢復正常飲食。先保證主食和蛋奶食物,再逐步增加烹調柔軟的肉類和蔬菜。橙子、草莓等水果也建議加入。
為了促進食欲恢復,烹調時可以使用各種香辛料,同時可以加入味精、雞精等調味品。退燒后很多人會感覺咽喉疼痛,可以自制銀耳雪梨百合湯、雪梨紅棗生姜湯、銀耳雞蛋羹、綠豆湯等食療湯羹,既能補充糖分和可溶性膳食纖維,又有較好的口感。
鑒于這個階段身體仍然在清除病毒、修復組織,對維生素C的需求量低于高燒時,但對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A的需求仍然比較大。每天仍可以補充1―2粒維生素AD膠囊和1―3粒復合B族維生素。
只有飲食營養安排合理,才可能在病毒感染之后減少身體疼痛,縮短癥狀時間,減少長期殘留癥狀的風險。
(作者系中國營養學會理事、注冊營養師、中國農業大學營養健康系教授)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