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梁耀華文/攝)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中國天眼”為何落戶貴州?……近日,在山西省科技館多功能廳,太原市小店區恒大小學校的部分學生上了一堂與眾不同的科普直播課。
這堂以“美麗中國魅力喀斯特”為主題的科普課,由貴州師范大學喀斯特研究院教授、貴州師范大學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任曉冬授課。
(相關資料圖)
在英文中,喀斯特(Karst)的詞意為“石頭”。在亞得里亞海北岸,人們用“Karst”稱呼位于斯洛文尼亞與意大利交界處的一處高原,意思是此處為一個布滿石頭的地方。
喀斯特高原海拔900米左右,主要由石灰巖組成。受地中海式氣候影響,這座高原有地下河、石林、石芽等。
水沿石灰巖等可溶巖的表面節理或層面裂隙溶蝕形成溝槽,稱溶溝。溶蝕是指水對可溶性巖石的化學侵蝕過程。水中含有CO
2
,形成碳酸,對石灰巖具有明顯的溶蝕作用。溶溝之間的相對凸起,稱為石芽。石芽群聚則形成石林。
19世紀末,名為斯維伊奇的學者對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水文展開研究,并以喀斯特一詞稱呼這里的地貌。從此,喀斯特成為這種地貌類型的名稱。
我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泛、發育最充分、類型最齊全的國家。任曉冬介紹,在我國,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山西、河北、山東等?。ㄗ灾螀^)。
因擁有10.91萬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貴州被稱為“喀斯特王國”。貴州的喀斯特地貌不僅帶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風光,還帶來了獨一無二的科學研究價值。位于平塘縣大窩凼的“中國天眼”FAST吸引了全球的關注,為人類探索宇宙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天眼”FAST為什么落戶貴州?作為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需要有一個“大鍋”接收信號?!板仭钡拿娣e越大,接收的信號越好。為了減少工程開挖量,項目最好建在凹形口徑較大的洼地。隱藏在貴州群山深處的平塘縣大窩凼,就是一片天然的洼地,具有特殊的“凹形”地理結構,宛如一個天然的“灶臺”盛起了天眼的“鍋”。最關鍵的是,這里地下溶洞發育強烈,便于雨水下滲和流動,不易形成積水,可以有效避免腐蝕和損壞望遠鏡。
課堂上,學生們通過觀察對比、動手實驗和趣味模型制作等環節,更加直觀地了解和認識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據悉,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指導,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科技館專業委員會主辦,貴州科技館承辦,山西省科技館、小店區恒大小學校聯動參與。?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