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則新聞沖上熱搜。第一則新聞是某大學生對高中女同學“P圖造謠”,經查實,其違法行為屬實,警方做了行政處罰,該大學生被開除學籍;第二則新聞是因為染粉色頭發而遭到網暴的杭州女孩患抑郁癥自殺了。這兩個事件都與網絡暴力有關。網絡時代,如何教育孩子正確社交并應對不良行為?
(資料圖)
網絡暴力背后的五種心理因素
網絡暴力是暴力的一種,是指借助互聯網這一載體,對受害者進行謾罵、抨擊、侮辱、誹謗等,并對當事人的隱私、人身安全及正常生活造成威脅或某種不良影響的行為。
為什么網絡暴力層出不窮?我們可以從幾種心理效應來分析。
第一種是放大效應。在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邊緣型人格,有的人是因先天基因缺陷,缺乏共情能力,表現為偏執型人格或者變態人格;有的人是因童年受過虐待或大腦受過傷害,鏡像神經元發育不健全,無法對他人感同身受,甚至以讓別人痛苦為樂。雖然這種人占比很少,但是因為網絡的快速傳播和放大效應,其不良行為容易成為輿論熱點。
第二種是踢貓效應。有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很懦弱,就通過網絡來發泄情緒,轉移憤怒。這就像一個孩子受了大人的欺負后,就去踢小貓的行為一樣,這種對弱于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就叫“踢貓效應”。這是一種典型的逃避現實問題而欺負無辜者的負面情緒的傳染。
第三種是松綁效應。有的人在生活中表現很善良,但是在網絡上,因為缺少規則的約束,加上網絡的隱蔽性和匿名性,陰暗面容易被釋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松綁效應。
第四種是羊群效應,也就是從眾心理。現實中也有這種情況,人云亦云,尤其是在網絡上一旦形成浪潮之后,對受害者極其苛刻、極盡挑剔,就好像加入了一場盲目的狂歡。
第五種是暈輪效應,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網絡上部分營銷號為了吸引流量,精心挑選一些奇葩言論,惡意放大一些極端因素或者偶發事件,拱火、挑事、帶節奏,引發罵戰和沖突。而圍觀吃瓜群眾只看到被挑出來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從而忽視或者掩蓋了其他特征,造成人際認知上的缺失。
培養良好心態正確應對網絡社交
青少年群體如何培養正確的網絡人際交往方式,如何面對網絡社交中的暴力問題?
第一是要增強法律意識。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父母應教育孩子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一樣有禮儀、禮貌和理性。不做造謠生事者,不做忍氣吞聲者,不做袖手旁觀者。一旦受到傷害,要及時固定證據,勇于拿起法律武器,讓造謠的人受到應有的制裁。
第二,利用技術手段進行自我保護。比如,未成年人盡量不暴露自己的正面照和自己的真實信息,發照片時不顯示位置,不隨意點擊來歷不明的鏈接;開啟網絡青少年模式,學會向平臺投訴,拉黑禁言負面的言論。
第三,提高心理素質,客觀認識網絡世界。教育孩子增強包容性和對多元化的理解,不輕易評判他人的外貌、著裝打扮和行為,這是一個文明人應有的修養。如果對方攻擊我,那是他的品行問題。
第四,增強現實感,不沉溺網絡社交。雖然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評論,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我的曝光度。如果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強,那么就要盡量減少在社交網絡發布信息,甚至干脆卸載不必要的社交媒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真實的社會里。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閱讀推廣人)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