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科普|遭遇霸凌的孩子易發生心理問題 亟需被幫助

發布時間:2023-04-14 10:45:23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黑暗榮耀》兩季高分完結,成了不少劇迷的心頭好,片中校園霸凌的殘忍以及給受害者留下的生理心理雙重創傷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討論,前幾年上映的電影《少年的你》中也有關于校園霸凌的內容,曾引發社會熱議。事實上,近年來全世界校園霸凌的現象都十分突出,這些事件絕不僅僅存在于大小熒屏上,我國的社會新聞報道中也屢見不鮮。有調查顯示,大約20%-25%的青少年在校園霸凌中成為施暴者、受害者或兩者兼而有之。在西方國家進行的大規模研究表明,4%-9%的青少年經常從事霸凌行為,9%-25%的學齡兒童被霸凌。

近期,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對2019年發布的《中小學生欺凌防治指導手冊》進行了修訂升級,以作為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防治學生欺凌的具體指引,提高學生欺凌治理的操作性、規范性。除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相關防范指導辦法,不斷從社會層面阻止、減少校園霸凌事件之外,還需要從心理層面關注被霸凌孩子的心理變化,避免發生更大的悲劇。

被霸凌后的心身影響


(相關資料圖)

校園霸凌是發生在校園內外、以學生為參與主體的一種攻擊性行為,從辱罵、毆打,到傳播惡意謠言和網絡發布令人尷尬的圖片,存在有多種形式。霸凌會在被霸凌者心理上造成長遠的影響,成年后心理健康狀況往往較差,他們很難從被霸凌的痛苦中走出來。被霸凌者發生抑郁、焦慮的風險比未受霸凌者高5倍,自殺風險更是未受霸凌者的10倍,容易導致各種心身問題如頭痛、胃痛等,也會造成學業、社交困難等后續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霸凌不僅會在孩子的心理上,還會在他們的DNA上留下長期的“傷疤”。研究發現,被霸凌的孩子更有可能在涉及情緒調節的基因表達上發生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變化可能會使這些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校園霸凌通常發生在未成年人中,他們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心境狀態、認知思維、情緒反應等方面尚不穩定,看待自己、他人與世界的核心認知仍處在不斷發展中。因此面對霸凌時,未成年人的內心世界受到沖擊,對其認知模式產生極大的震蕩,往往難以作出恰當的自我調適,可能對霸凌事件做錯誤的、有偏差的歸因,導致出現適應不良的認知,進而威脅其心理健康環境,并可能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因此,當他們遭遇霸凌時,非常需要成年人的積極、恰當引導與幫助。

孩子被霸凌,家長如何應對?

首先,被霸凌的孩子可能不會第一時間告知父母,因此家長需要敏銳識別一些線索,例如孩子在情緒、行為和人際關系上的突然轉變,并及時詢問孩子發生了什么,但盡量不要過于直接地追問霸凌事件的具體情況,可以間接地詢問孩子為什么出現這些變化,以幫助他們敞開心扉。

其次,不要否認、反駁孩子的感受,不要弱化霸凌對他們造成的身心影響。比起著急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更重要的是先給予孩子情緒上的理解和安慰。積極了解和幫助孩子評估具體情況,思考處理方法,幫助他們正確理解霸凌行為的產生,而不是讓孩子一味“自我反省”。

最后,培養孩子的應對技巧,發展其獲得情緒支持的途徑,例如參與課外活動、建立校外的人際關系,陪伴孩子嘗試新的興趣活動等等,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讓他們明白爸爸媽媽無論如何都會站在他們身后,同時培養其長遠的眼光,從而幫助孩子看到未來的生活仍然存在。

發生霸凌事件,學校如何應對?

首先,學校應對霸凌事件立即啟動科學、合理的應急處理預案,及時組建處置團隊,對情節嚴重,涉及違法犯罪的霸凌行為,要請公安機關及時介入。

其次,學校應對被霸凌的孩子積極進行心理干預,消減霸凌行為帶來的心理陰影,學校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理解,并建立長期的跟蹤評估機制,幫助他們走出創傷。

最后,學校應對實施霸凌的孩子進行社會認知干預,包括:社會信息處理、社會問題解決、情感理解、溝通和自我控制方面的訓練。研究顯示,雖然干預的長期效果尚不明確,但短期內可以改善孩子的行為反應。

杜絕校園霸凌,重在預防

對于校園霸凌,我們絕對“零容忍”。杜絕校園霸凌,預防是關鍵,尤其是全校范圍內系統性預防。校園霸凌是一個系統性的社會問題,是學校里每個人的責任,因此需要學生、教職員工、管理人員等全校人員參與,目的是提高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加強監測,并對霸凌事件作出系統和一致的反應。

系統性的預防需要改變整個學校的文化,而不是關注直接參與霸凌事件的個人或群體的行為。教師和學校工作人員應定期接受相關培訓,學習內容需涵蓋預防霸凌的策略。學校所有人員都要了解學校關于霸凌的規定,包括什么行為構成霸凌,以及如果學生和工作人員出現相關負性行為將面臨什么后果。

作者: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科王美娟(主治醫師)徐轅虹(心理治療師)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