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豆芽,來篇嚴肅科普】
#微博公開課#
剛才說到豆芽,有位網友說他喜歡洗了生吃。不禁想起以前寫的一篇科普,翻出來給大家看看。對于懶得看的人,說兩個要點:
1、豆芽的營養價值比豆高;
2、生吃豆芽風險不小。
想要了解原因的往下看:
在中國的五谷雜糧中,綠豆具有超然的地位。綠豆湯“解暑“解毒”的說法深入人心,夏天喝綠豆湯在一些地區甚至成了習慣。其實,綠豆并非中國的特產,一般認為它起源于印度,至少已有4500年的種植歷史,后來才傳到東南亞以及中國。
“食藥同源”并非中國所獨有。早在公元前1500年,印度人就把綠豆當作了一種藥物來使用——至少過了一兩千年,綠豆才傳到中國。不過,對綠豆神效的迷信,中國大概超越了印度。尤其是在前些年,“養生大師”張悟本把這種迷信推到了極致——在張大師“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的忽悠理論里,綠豆是最強大的“武器”,以至于推動了全中國綠豆價格的上漲。一己之力影響一種農產品的價格,即便不是絕無僅有,也應該是很少見的。
然而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張大師的畫皮被揭開,露出一個精心包裝的騙子。而綠豆,也就隨著張大師走下神壇,經常被當作一個笑話。
可以說,盛也張大師,衰也張大師。不過綠豆還是綠豆,拋開那些人為制造的神話,綠豆本身還是一種很好的食品。
首先,綠豆中含有相當豐富的蛋白質,一般超過20%。雖然說綠豆蛋白的氨基酸組成不算理想,缺乏含硫的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單獨滿足人體氨基酸需求的能力比起雞蛋、牛奶、大豆等優質蛋白要差,但是它富含賴氨酸。中國人的主食大米則正好相反,大米蛋白富含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而缺乏氨基酸。綠豆配米飯,互相彌補了對方氨基酸組成上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滿足人體氨基酸需求的能力。
綠豆中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通常超過60%。其中約有四分之一是膳食纖維,另外還有相當部分是抗性淀粉。它們都能讓人產生“飽”的感覺,但不被消化吸收,因而不會產生熱量——這樣的特性,比較有利于減肥和糖尿病人控制血糖。
綠豆的微量營養成分中,B族維生素和鐵、鎂、鋅等礦物質很值得稱道。尤其是葉酸和鐵,是一般食譜中比較容易缺乏的。因為品種和種植的差異,具體某一批綠豆的營養組成可能有不小的差別,我們可以在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庫里找到一個平均值來做參考。65克綠豆中所含的葉酸,就可以一個成年人一天的需求。100克綠豆中所含的鐵,也相當于成年人每天需求量的一半。
不過,綠豆中有植酸、單寧等影響鐵吸收的“反營養物質”,使得綠豆中的鐵吸收率比較低。當綠豆發芽時,植酸和單寧會被分解,從而降低對鐵吸收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發芽會產生大量的維生素C。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含有相同熱量的綠豆芽和綠豆,前者的維生素C是后者的30倍以上。維生素C能促進鐵的吸收,加上植酸和單寧被分解所降低的抑制作用,綠豆發芽會大大促進鐵的利用。
綠豆發芽所帶來的好處還不僅于此。綠豆中的維生素K含量不高,100克干綠豆只能提供成年每日需求量的9%,而100克綠豆芽提供的就超過30%??紤]到100克綠豆可以長出1000克以上的豆芽,在相同熱量的基準上比較,從綠豆到綠豆芽,維生素K的含量增加了大約40倍。
除了維生素C和維生素K,綠豆長成豆芽還伴隨著B族維生素的大幅增加。除了本來含量已經能夠很高的葉酸(維生素B9)和維生素B1,其他B族維生素都有一倍到數倍的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綠豆發芽是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進行的,而這也是各種細菌生長的極佳條件。也就是說,綠豆芽中存在致病細菌的可能性相當高。綠豆需要長時間烹煮才會可口食用,所以即便有細菌也會被充分殺滅。而綠豆芽很鮮嫩,只需輕微加熱就可以吃,甚至有人愿意生吃。如果是感染了致病細菌,食用時又沒有經過充分加熱,出問題的可能性就很大。
這不是危言聳聽。在美國,許多米粉、面條、炒飯等亞洲食物,和沙拉、三明治等西方食物,都有人使用只經過輕微烹飪甚至是生的綠豆芽 。2014年6月到8月,芝加哥的一家公司生產的綠豆芽被李斯特菌感染,導致了2人死亡。同年9月到12月發生了一波沙門氏菌感染,疾控中心統計到的就有115人被感染,源頭是紐約一家公司生產的綠豆芽。2015年8月,又有一家公司宣布召回綠豆芽和黃豆芽,因為它們可能被李斯特菌感染了。FDA反復強調,包括綠豆芽在內的各種豆芽,一定要充分加熱才能安全食用。
標簽: 半胱氨酸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