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疾控關注我喲
?云南疾控微信公眾號將向您傳播健康知識,發布疾病預防信息等。
日前,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業委員會發布了《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2022)》(以下簡稱《核心科普知識》),指導人們如何做好癌癥的早預防和早篩查。讓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要點吧!
常?警 惕
1
警惕“癌由心生”
心理因素會影響人體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從而構成癌癥出現的因素。所以要控制不良情緒,提高應對負性情緒和事件的能力,積極樂觀地生活和工作。
《核心科普知識》介紹,34%~44%的癌癥患者有明顯的心理應激反應或心理障礙,約18%的癌癥患者同時存在重度抑郁。
2
警惕致癌微生物的傳染性
癌癥本身不會傳染,但是一些致癌微生物有傳染性。
《核心科普知識》指出,全球有16.1%的腫瘤與致病性病原體有關。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指出了11種對人類可以致癌的傳染性病原體,包括幽門螺桿菌這1種細菌,人乳頭瘤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7種病毒,以及埃及血吸蟲、麝后睪吸蟲和華支睪吸蟲這3種寄生蟲。每種傳染源至少引起1種到幾種癌癥。
3
警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核心科普知識》告訴人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保持健康體重、積極鍛煉、健康飲食和規律作息等,可以預防超過40%的癌癥。
具體是,要將體質指數控制在18.5~23.9;多走少坐,每周堅持150分鐘的適度運動,或至少75分鐘的劇烈運動;提倡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類,少吃高脂肪、高淀粉或高糖的加工食品和含酒精的飲品。
4
警惕癌癥的遺傳易感性
癌癥與遺傳有關,但有癌癥家族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會得癌;易感人群和患癌家庭成員也不是對任何癌癥都易感,但是患癌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人大一些。
《核心科普知識》介紹,某些惡性腫瘤有遺傳易感性,如果親屬(子女)與患者(父母)有相同的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那么患癌概率要大一些。因此,有癌癥家族史的人要做好早期腫瘤篩查,同時少接觸化學致癌物,降低易感基因癌變的風險。
5
警惕“吃××能防癌”的誤區
任何單一食物都不具有防癌作用。
《核心科普知識》指出,大蒜、辣椒、紅薯等雖然含有抗癌的成分,但在正常進食量的范圍內,遠沒有達到防癌的程度。正常的生理代謝需要多種營養素,不要指望只吃某一種食物就能起到防癌的作用。
早 篩 查
1
防癌體檢有助癌癥早發現
《核心科普知識》介紹,防癌體檢是早期發現癌癥的最重要的途徑。專業的防癌體檢可以說是代價最小、痛苦最少、最值得提倡的方法。這些檢查項目包括比如針對肺癌的肺部CT、針對胃癌的胃鏡檢查、針對直腸癌的肛門指診等。
2
過了40歲,體檢要做內鏡檢查
目前,結直腸癌和胃癌已經分別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因此《核心科普知識》提醒人們,胃腸腫瘤早期沒有癥狀,容易被忽視。內鏡檢查是目前最有效的胃腸腫瘤檢查方法。內鏡還可以對一些癌前病變、早癌進行內鏡下切除。推薦40歲以上的人在常規體檢當中進行內鏡檢查。
3
PET-CT不適用于常規防癌檢查
《核心科普知識》指出,PET-CT對腫瘤診治有重要意義,比如定位腫瘤原發病灶、腫瘤分期、復發轉移的鑒別、腫瘤預后評估和治療方案指導等方面。但通過PET-CT在健康人群中篩查出惡性腫瘤的比例非常低,因此不適用于常規的防癌檢查。
莫 緊 張
1
腫瘤標志物升高不一定是癌癥
一些常規檢查當中也會包含腫瘤標志物的項目,有的人腫瘤標志物即便處在正常范圍內,但只要發現數值不是0,也會憂心忡忡。
《核心科普知識》介紹,人體每天大約產生成千上萬個癌細胞,因此腫瘤標志物的數值幾乎不為0。但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免疫系統會立即將癌細胞識別出來,并迅速啟動免疫機制殺滅它們。
另外,導致腫瘤標志物升高,除了惡性腫瘤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肝臟的良性疾病、腎功能不全、銀屑病等良性疾病,胸腺肽等生物制劑的使用,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其他一些炎癥等。
當看到體檢報告中出現單獨一個腫瘤標記物升高的情況時,不要過度驚慌,應到腫瘤專科醫院再次檢查,如果全面檢查后沒有發現異常,那么只要定期復查即可。
2
癌前病變不是癌
對于癌前病變,《核心科普知識》中介紹,癌前病變不是癌,并非意味著必然發展為癌;癌前病變不能與癌等同。
常見的癌前病變有黏膜白斑、交界痣、慢性萎縮性胃炎、結直腸多發性腺瘤性息肉等。對于癌前病變,應主動定期復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并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保持心情愉悅。
來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