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小的小行星和流星體(圖片來源:Shafin_Protic/pixabay)
歐洲航天局(ESA)推出了一項新的利用動物大小來區分行星大小的系統,以澄清在一次報道中稱一顆小行星為“長頸鹿的一半大小”所引發的誤解。位于巴黎總部的機構高級官員公布了這項計劃,以回應有關長頸鹿的不嚴謹的答復對天文研究帶來的不良影響。歐洲航天局希望新系統將給小行星和類小行星大小的判定提供“急需的闡明”,對小行星和流星體的大小描述將正式使用從“藍鯨”到“緩步動物”(作為參照)。
這個新系統最初的討論始于2017年,此前一家媒體將小行星VL2描述為“大象大小”。2018年,美國宇航局稱另一個太空物體像“橡膠鴨”。然而3月11日,在小行星2022EB5撞擊地球后,歐洲航天局被迫在《每日郵報》(Daily Mail)中稱其大小如“長頸鹿的一半”。這一描述在推特上引起了很多嘲笑,許多用戶想知道這個指標指的是“長頸鹿的哪一半”。
幸運的是,這顆3米寬的小行星沒有造成任何破壞,它降落在挪威和冰島之間的北大西洋。但庫珀·維爾德特(Cooper Veldt),歐洲航天局的小行星負責人認為,對長頸鹿的類比是“輕率和不準確的”,這可能導致公眾低估危險行星體所帶來的真正風險。最近好萊塢小行星災難電影Just Look Up的影響也在鼓勵歐空局發布新的行星分類系統。
大小問題
(圖片來源:WikiImages/pixabay)
被稱為動物比例公式(APF)的標準將小行星和流星體(體積比小行星小)分為10個簡單的類別。“藍鯨”的體積是最大的,覆蓋了直徑范圍從20到30米的小行星。“大烏賊”指直徑10到20米之間的小行星,以此類推較小的小行星分別被稱為“麋鹿”(5-10米)、“熊”(2-5米)和“獅子”(1-2米)。而極具爭議的長頸鹿被排除在新系統命名之外,因為長頸鹿的體型缺乏空間對稱性。
流星體的大小依次分為“狗”(0.5-1米)、“貓”(0.2-0.05米)、“沙鼠”(0.1-0.2米)和“蟑螂”(0.01-0.1米),這些動物即為“緩步動物”。大小介于這些尺寸之間的流星體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一半”、“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歐洲航天局建議,天文學家應該把一顆3厘米長的流星體稱為“沙鼠的三分之一大小”。
“許多人告訴我們,他們對“半頭長頸鹿”的概念感到困惑,我們相信APF將為這個重要的話題帶來急需的清晰度和嚴謹性。”維爾德特(Veldt)說,“這有點像地震的里氏等級公式,我們相信這個系統將給天文學者以及公眾提供一個簡單而被普遍接受的小行星大小描述方法。”
(圖片來源:pixabay)
維爾德特(Veldt)在《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中稱,他此前曾以為該系統的引入可能需要提前準備以應對使用“雙層巴士”作為宣傳手段的局限性,因為雙層巴士在(除英國外的)歐洲大陸并不常見。“但當在推特上看到了關于長頸鹿的謬論之后,我認為這件事情不能再等了。科學家們因此遭受嘲笑的威脅,所以在4月1日的時候我們馬上推出了這個系統。”
歐空局的其他成員也希望該系統能促進機構的外聯工作,并強調空間科學對環境保護的貢獻。事實上,該機構與歐洲野生動物慈善機構合作起草了小行星的(大小)命名,以凸顯歐洲大陸本土物種面臨的威脅。
不使用該新系統的天文學家將寸步難行。維爾特(Veldt)說:“違反命名的行為將受到嚴格的懲罰。”“以長頸鹿衡量小行星和流星體尺寸是絕對禁忌的,同樣也不要把流星體比作烏龜。”維爾特(Veldt)還警告說,“針對任何繼續堅持緩行命名系統的英國科學家,也會有脫歐后的特殊法案對其進行約束。”
翻譯:仇艷菲
審校:董子晨曦
引進來源:Physics World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原標題:天文學家基于動物大小提出了一套新的小行星分類系統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